繼畢加索62件藝術珍品在上海世博園中國館和成都當代美術館展出後,立體派創始人喬治•布拉克近200件作品于9月19日在北京皇城藝術館亮相。西方現代繪畫又一次受到國內美術界的關注。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和思維方式的差異,使中國畫家很難走進現代繪畫大師的心靈深處,面對布拉克的作品,往往膛目結舌,或默默無語。布拉克的藝術展覽再度引發當代畫家的熱烈討論和深思。以後,西方現代繪畫傳入中國,對當代美術産生了巨大的影響。當代畫家紛紛探究現代繪畫的奧妙並汲取其中的養分。但直到今天,儘管畫面語言嫺熟、形式多樣,卻仍然顯得單薄而乏味,當代畫家似乎並未完全理解現代繪畫的藝術精髓。
建國後一段時間,美術作品的主流風格——現實主義繪畫,使畫家在接受現實主義繪畫方法的同時,也接受了一種現實主義繪畫的思維模式。用這種思維模式去解讀現代繪畫作品,可能出現文不對題的現象。對著現代繪畫的經典作品,歸納畫面中的色彩搭配和構成規律,這種研究方式看起來十分科學,實質上往往只能得其表,而無法深入其內核。
學習現代繪畫經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當代人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和審美經驗去解讀現代繪畫大師既成作品的表像特徵,即總結歸納畫面形態的構成規律,然後進行模倣式學習;另一種是回到當時的歷史語境中去閱讀大師的經典作品,儘量去接近或還原大師原本的創作意圖和創作方法,然後通過研究隱藏在創作過程中的繪畫方法論進行體驗式學習。
兩種學習方式的目標指向是截然不同,甚至是相反的。隱藏在作品背後的繪畫方法論和作品的畫面形態,就好比沙漠裏的“行走”和行走後留下的“腳印”。一種學習方式就是分析“腳印”的深淺、形狀,發現其中的規律和特徵,然後模倣出一串與“腳印”十分相像的痕跡。另一種學習方式是沿著“腳印”去發現行走的人沿途所看到的那片獨特的風景。如果僅僅通過分析大師作品的畫面形態進行學習,那麼只能看到大師“行走”後留下的那串“腳印”,而看不到大師沿途所看到的“風景”。
那到底是一片怎樣的“風景”呢?
現代繪畫重要的是改變了觀看的方式,忽略了對象的客觀真實性,而注重視覺資訊之間的聯繫性。畫家的眼神始終游離于對象那些散亂的各個細節之間,然後從紛繁無序的散亂細節中,梳理出此時此刻獨有的色與色之間的次序與變化,形與形之間的節奏與韻律。此時,畫家眼中的每一塊色彩、每一個形體都已經超越了對象的客觀性,而成為某一組色彩或形體次序關係中的一個節點。這種獨一無二的次序與變化、節奏與韻律就是現代繪畫大師所看到的那片獨特的“風景”,它不代表一種永恒的規律,而僅僅屬於某大師眼裏的此時此景。
如果,當代畫家從現代繪畫這種次序與變化、節奏與韻律中歸納出所謂的永恒的構成規律,然後在畫室裏依據這種永恒規律進行脫離客觀現實的閉門造車,那麼,出來的作品僅僅是一種模倣大師的表面套路。隨著這種套路的不斷重復,雖然繪畫技術日益成熟,卻同樣無法掩蓋畫面中空洞而單薄的表像。
2012/9/20
文/ 宋永進(浙江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寫意當代油畫工作室主任、油畫家、美術評論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