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第六屆上海藝博會國際當代藝術展的思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9-19 11:38:12 | 文章來源: 解放軍網

當代藝術如今不再是先鋒藝術的唯一代名詞,呈現的也不盡全然是具有後現代美學特徵——解構、拼貼形式的作品,觀念的、視覺的,裝置的、影像的,互動的、波普的,各呈其妙,但無論是中國藝術家還是來自其他國家的藝術家,作品似乎都普遍地展示了盡可能回到藝術的本位,回到審美的愉悅和抵達,同時,伴隨當代藝術一起出現的作品遊戲性,也越來越坦然而不再是躲閃,越來越成為藝術家們的創作與觀賞作品者之間的某種自行交流通道。

前不久,在上海展覽中心閉幕的2012年“第六屆上海藝術博覽會國際當代藝術展”,來自世界各地參展的百餘家畫廊——“50%來自中國,25%來自亞太地區,還有25%來自歐洲、中東和美國”所展示的當代藝術家們精彩的各種形式作品,即呈現了這樣的一種藝術美學趨勢的可能。

在本屆藝展上,以往可以説作為當代藝術標誌性視覺形象的各種 “大頭像”作品,明顯減少,少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出現更多的是一種與經典藝術審美相近的,具有承載藝術本體審美的大量作品,呈現出表現某種 “習慣審美接受”的社會美學趨向,如超級寫實人物日常生活狀態的《兩人的世界》,中國藝術家王曉勃將一對年輕情侶的兩人世界中,不同時態發生的各種情態與可能,通過超級寫實表現手法,不動聲色地予以展現,整個繪畫系列的文學敘事美,完全可以與經典繪畫呈現的敘事審美相媲美,只是畫家所表現的是當下年輕人處在文化多元時代的生活。而對於色彩與構成的作品,如來自比利時的華人藝術家祝天猛的 《無題》,雖然他生活在歐洲,但是其作品呈現的簡練和黑紅色塊元素,顯然蘊含了中國古老的老莊哲學意味和審美意趣。以及來自中東地區的類似塗鴉的即興色彩揮灑作品,頗具生命激情和對審美本體的追求。

在通過對 “物”的空間審視,試圖再現和表達人與物空間關係的裝置作品中,如高入雲的 《舞動的空間》系列,藝術家將鐵絲連接微型發動機,並將它們固定在木支架上,通過發動機使鐵絲開始簡單的線性運動,隨著發動機的運轉,鐵絲在空間中不斷扭曲翻轉,使觀者誤以為空間本身在隨著機械的節奏而伸縮翻轉——其實,這也是藝術家營造的視覺玩笑。 3000枚整齊擺放在本次展場入口處的裝置藝術 《莫非·卵》,是藝術家施少平燒制的窯變釉實心瓷卵,也是很有意思的話題,矩陣之間透露出無數的 “莫非”到 “是”的可能,同時也呈現了某種視覺的震撼。展場上,來自國際藝術團隊的約翰·C·泰勒博士以其製作精湛的龍臥其上的巨大 《吞時器》,演繹了 “一座沒有時針並且與你做遊戲的時鐘”的當代藝術的概念。

當代藝術的發展進入這個階段,顯然是與整個人類世界的經濟文化境遇相關,世界經濟形式的不容樂觀,也勢必會影響到全球藝術市場的興衰,曾經“一支獨秀”的當代藝術也自然地從其非常態的藝術表現形式,在保留其本身活躍特質的同時,也漸漸轉向更接近人們習慣的審美趣味。當代藝術概念的範疇、容量,始終在發展中擴大,不再是以“怪、力、亂、黑”為其形象的標誌。因此,在這次國際當代藝術展所看到的作品,呈現如此社會美學趨向,我想也不足為怪了。(作者:朱來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