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再歷史—“圖像轉向”現象下的中國當代藝術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6-20 10:53:41 | 文章來源: hiart.cn

 

6月15日在深圳美術館開幕的“再歷史——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集結了王廣義、方力鈞、馬六明、陳文令、張培力、武明中、岳敏君、南溪、袁曉舫、傅中望、薛松、魏光慶等十二位各自具有鮮明特點的當代藝術家,本次展覽由魯虹擔任學術主持,冀少峰和遊江出任展覽策劃,並得到了深圳市宣傳文化事業發展專項基金的大力支援。

自2002年“觀念的圖像——中國當代油畫邀請展”開始,深圳美術館就“歷史的圖像主題”進行了多角度的嘗試,在不間斷的延續和拓展中,如同策展人遊江所言,深圳美術館的系列展覽“凸顯了圖像時代的文化表徵,揭示了圖像時代藝術家在創作觀念和創作手法上的變化,也突出了在讀圖時代的新境遇下,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個體反思和集體生命體驗的藝術化呈現”,並從側面“彰顯了圖像時代人類的生存境遇及現實關懷”。在學術主持魯虹看來,“再歷史——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説是這一系列展覽的延續,展覽中所選取的“強調歷史與現實聯繫”的當代藝術創作帶給公眾的不僅僅是視覺經驗上的某種回味與反思,更重要的是,這些帶有鮮明中國特點的作品也為世界當代藝術帶來了巨大活力,並有望成為“我們”與國際對話的重要財富。

策展人冀少峰表示,圖像記憶中的生命與政治構成了當代藝術發展歷程中的關鍵詞,在圖像時代全面來臨之際,圖像化的生存方式、表達方式有著更為豐富的含義。本次展覽所呈現的作品,表現了歷史記憶中的多重符號,藝術家努力用自己的個性與特點去再現歷史,並再現了人們的生存方式,但是難得可貴的是他們並沒有就此落入“還原歷史”的窠臼,而是對歷史進行了再發現與重新評價,從而達成了對歷史的“再創造”。

在展覽現場,王廣義帶來的超大尺寸的圖片作品《偉大的幻覺》呈現了他個人的一種新風格,而經過做舊處理的照片及場景的斑駁在類似山水痕跡的曝光處理中發出幽明的光芒;

方力鈞的《2009-2011》雖然仍然有著嬉皮的魅力,在一絲不茍的對畫框的描述卻更呈現出某種儀式化的莊重;

馬六明的作品中厚重的視覺肌理相互交錯下構築了帶有實驗性的視覺衝擊,看似飄渺詭異卻又暗含澎湃向上的激情;

陳文令的雕塑帶有一貫的標誌色彩,紅色將人不自覺的引入某個時代回憶之中,而俏皮的形象又不得不叫人感懷時代變遷下語境的遷移;

張培力的影像作品《喜悅》在鏡頭切換中表現著另外一個時空的激情,看上去很豐滿,感受中卻又莫名空洞;

武明中的《神話》幾乎將那個標誌性的透明小人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紅色的松樹、土地在與透明小人的角力中為畫面營造出獨特的穩定視角,揮灑其間的筆觸又表現出帶有文人氣息的倔強;

岳敏君的《井岡山》沒有出現習慣中的大笑光頭佬,卻以一種“不在場”的心理錯位營造出另外一種更具歷史感的氣場;

而南溪更具技術感的3D在《三維色彩女兵》中幾乎發揮到了極致,幻覺和真實統一于畫面之中,宛如現實世界中人們對歷史虛無的追思;

袁曉舫的視頻《早讀》將觀眾拉回到某個特定的時間段之中,看上去既有對童年記憶的重現,又代表了對公共教育或制度的反思;

傅中望的《物以類聚1號》和《物以類聚2號》則體現了藝術家對材料運用的高超水準,借助於磁鐵與鐵異性相吸的原理,藝術家呈現了一個可改變序列的裝置作品,在與觀眾的互動中達成“異質性的敘事經驗”;

薛松的作品仍然帶有強烈的個人符號,多種媒介的靈活運用以及圖片符號的輾轉騰挪表現了藝術家對畫面的整體把握能力,而有著不同內涵的媒介、圖片則使作品擁有了奇異的時間軸,在欣賞中得到宛如古人臥觀山水的代入感;

魏光慶的《對照——朱子治家格言》相對而言擁有更強烈的現代感,而古典與現代的聯姻在魏光慶手中呈現出了充滿光芒的前衛性,並使作品擁有強烈的民族感和中國化。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