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涵《開展民兵爆破運動》(版畫)
作為一種獨特的武器,“木刻”是中國藝術史乃至世界藝術史上最為典型的一種藝術功能。彥涵先生的木刻被譽為“戰歌”,他不僅是一名以木刻為武器的戰士,更是中國新興版畫的先驅和解放區木刻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5月18日,“武器:彥涵革命戰爭時期藝術作品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作為老一輩延安藝術家的代表,彥涵的作品不僅深刻反映了解放區的生活與戰鬥,也充分展現了延安是如何開啟並踐行“藝術為人民服務”的。《軍民合作》、《當敵人搜山的時候》、《保衛家鄉》等一批反映軍民與敵人鬥爭的作品,給觀者以視覺衝擊和心靈滌蕩。
彥涵(1916—2011),江蘇連雲港人。1935年入國立杭州藝專,1938年畢業于延安魯藝,並參加魯藝木刻工作團。後任教于魯藝美術系、華北大學美術科和中央美術學院等院校。曾任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美術組副組長,中國美協書記處書記、版畫藝委會主任,中國版畫家協會副主席、名譽主席等職。
彥涵生長于中國傳統的俠士家庭,父親的教誨和影響賦予了他嫉惡如仇的豪氣。奔赴延安後,彥涵對《講話》中提出的“革命文藝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和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和實踐,留下了一批珍貴的作品。如其《豆選》的取材直接來源於河北省巨鹿縣大河村的土改運動。當時,由於農民普遍不識字,人們在進行選舉時只能將碗放置在被選舉人身後,以便選舉人將豆子丟在碗裏。彥涵正是抓住了這一獨特的歷史瞬間,用刻刀將這種原始的民主選舉方式進行了藝術呈現,深刻地揭示了中國農村的巨大變革。除此之外,他在這一時期創作的《審問》、《這都是農民的血汗》等,不僅變成了“傳單”和“宣傳畫”,也在解放區的土改運動中迅速傳播,産生了巨大效應。
彥涵不僅善於表現典型事件和生活場景,而且在創作中勇於創新。1940年春節期間,彥涵在武鄉縣發現,年畫是一种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於是他就産生了一種用舊年畫的形式加入新內容的想法。幾經研究後,他採用傳統木版年畫的色彩套印方法,創作出了一批反映抗戰的“新年畫”作品。當時的木刻團成員還有胡一川、羅工柳等,團員們僅用了20余天的時間就完成了從敵佔區買紙、學習年畫浮水印技術到構思、創作和印製的全過程。印好的幾千張年畫在幾天之間就被解放區的民眾全都買去,起到了重大的政治宣傳作用,得到了八路軍總司令彭德懷的表揚嘉獎。
隨後,彥涵又進一步發展了左右對稱的“新門畫”。這種畫的顏色大紅大綠,具有很強的裝飾性,且人物的形象和服飾也非常淳樸、真實,令人耳目一新。《保衛家鄉》、《春耕大吉》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出來的。雖然彥涵所創作的“新年畫”和“新門畫”在今天已經成為世界版畫史上的代表作,但在當年,圍繞著新門畫《保衛家鄉》中婦女的小腳問題還曾在魯藝分校有過爭議。有人認為這是落後的表現,但彥涵卻認為藝術要尊重歷史,那樣才有價值。他説:“連小腳婦女都踴躍投入到保衛自己家鄉的戰鬥中,這難道不是中華民族抗戰必勝的寫照嗎?”《保衛家鄉》後來由愛國人士李公樸帶到了重慶,1959年7月,李公樸夫人張曼筠女士將此畫捐獻給了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
彥涵的許多作品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研究價值,他的木刻《當敵人搜山的時候》已成為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的不朽之作,並作為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象徵,多次被用作這個時段歷史與研究著作的封面插圖。他的《狼牙山五壯士》原木刻版也被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收藏,並被列為革命文物。《軍民合作抗戰勝利》、《開展民兵爆破運動》等,也都是國際版畫界研究中國現代木刻時必然提到的經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