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 徽州小景 鏡心
吳冠中正式嘗試畫水墨畫時,他還住在一個大雜院的陋室之中,屋裏光線暗,沒有條件作油畫,便練習作水墨。五年後,我們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吳冠中畫選》中,已看到多幅精彩的水墨作品《雨後山村》、《叢林溪水》、《鼓浪嶼》、《海濱魚村》、《魚塘》等。
1980年,四川美術出版社首次出版了《吳冠中國畫選》,至一九八五年,連出四輯。四輯國畫選忠實記錄了他在水墨領域的十年探索。作為回顧,他轉錄為這四本國畫選集寫的序,再加一個前言發表出來,名曰《水墨行程十年》。
如今又過去二十年,吳冠中在水墨之鄉已留居三十年光景,三十年走南闖北、風風雨雨,終於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拓出一片新天地。學生時代,吳冠中曾投身於潘天壽門下,認真研習過一段傳統繪畫。但當他重新拿起傳統的工具材料時,卻沒有返回原來的基點去起步,反而完全是在新的立足點上開始他的工作——也即是説,從一開始他就沒有準備在傳統的規範下,進行他的水墨探索。
吳冠中走的完全是另一條路,一條與傳統水墨畫的筆墨要求格格不入的路,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派畫家認為他“不人流”的原因所在。這些畫家的看法有他們的立場和角度,傳統文入畫的價值取向,的確是建立在筆墨的基礎之上。問題在於,進入二十世紀的多元時代,水墨畫的價值取向未必只有“筆墨”這一個坐標。水墨作為一種藝術媒材,當然可以發展出多種型態,而對其價值的確認,更絕對可以根據不同的價值標準做出不同選擇。
吳冠中在水墨中尋求的不是傳統的筆墨價值,所以也不宜用相應的價值標準來衡量。他的畫,改變了水墨畫的原有走向,創造了新的趣味:他試圖在水墨中建立新的價值觀。不管他實際上做到多少,這一新的建構卻絕對是時代所要求於藝術家的。作為二十世紀的藝術家,如果不能意識到現代文化環境帶來的文化心態和審美趣味的變更,不能自覺到有必要確立新的文化規範,那麼,將很難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這個時空交匯點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吳冠中的藝術選擇,正是緊緊扣著時代的主題,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經緯線上,尋找到自己藝術的切人點。
吳冠中在油畫中植入水墨的基因,又在水墨中融人西方現代的造型觀念。他同時在兩個不同天地中探索,你中求我,我中求你,將東西方藝術的血液混流在一起,從而為他的藝術建立起新的品格、新的趣味。而這種新的品格和趣味,正是隨東西交融的時代潮流應運而生的。對於一個傑出的藝術家,我以為再沒有什麼比開創一種新的審美趣味更重要的建樹了。
吳冠中的三十年水墨行程,若從風格演變的角度看,大體上也與這幾階段相吻合:70年代的作品偏繁、偏濃、偏具象;80年代的作品偏簡、偏淡、偏抽象(半抽象), 90年代前期,作品又趨繁,趨濃、趨密,幾近黑色世界,並且有不少作品進人純抽象狀態:90年代後期到現在,可以説是他的整合時期,即將銀灰色時期和黑色時期的探索加以整合,更加自由地遊走于具象與抽象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