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美術體制基本格局的形成建立從1949 年建國開始,江豐在新中國美術體制早期的構建中都處於重要的領導位置,他親身參與了新中國美術體制不斷建設完善的全過程。可以説,江豐不僅是版畫家、美術教育家,還是一位美術活動家—新中國的藝術管理者。
江豐最早為中國美術體制開始貢獻自己的力量可以追溯到延安魯藝時期。魯迅藝術學院成立的同年,江豐赴延安,負責編輯《前線畫報》。1940 年美術系擴大為美術部,下設美術系和美術工場,江豐任美術部主任,先後為陜甘寧邊區政府文化委員會委員,八路軍留守兵團文化委員會委員,被推選為陜甘寧邊區美術界抗敵協會主席。1945 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後,“魯藝”組成“華北文藝工作團”,艾青任團長,江豐任政委,11 月江豐等人帶領“華北文藝工作團”從延安步行到達張家口,之後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黨委副書記、美術系主任。在華北期間,他為地方、部隊、文藝團體,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美術宣傳員,組織編輯解放區木刻選、組織年畫的創作,並把解放區的民主生活,通過木刻和年畫藝術介紹到國統區。
新中國成立後,1949 年6 月第一屆全國文代會上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宣告成立,江豐當選為全國委員。由江豐參與的籌建的“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率先於1949 年7 月21 日在北京中山公園來今雨軒宣佈成立,此後,全國各方城市接連開始成立當地的美術協會,此舉極大的調動了全國範圍內藝術家的積極性。同月,北京舉行了第一屆全國美展,江豐任展覽組組長。展覽中共展出了繪畫、木刻、年畫、漫畫和雕塑五個門類的作品,都是反映中國人民革命鬥爭的傳世經典。展覽結束後在他的提議下,決定將作品留在中央美術學院作中國近現代美術史研究之用。
1956 年國務院制定《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哲學社會科學長遠規劃藝術學科美術部分》在江豐的指導下由中央美術學院提出了草案,作為新中國第一個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提案內的諸多決定基本上奠定了從執行至今的美術格局的目標與定位。
1950 年1 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將“國立美術學院”定名為“中央美術學院”。在中央美術學院的建設以及中國美術教育體制中,江豐投入了極高的工作熱情。1949 年9 月,調往國立杭州藝專(後改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任副院長兼黨委書記;又于1951 年8 月奉調回北京,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並在1953 年9 月26 日,徐悲鴻病逝後,任中央美術學院代院長。同樣,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建成也與江豐有著密切的關係,1950 年在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江豐任職期間,以他的名義起草了建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提議,最終在1956 年 5 月21 日,國務院批准成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江豐的思想是與時俱進的,不僅在國內利用雙百方針鼓勵藝術家積極進行美術創作,而且在面對國際環境時也是採取一種開放的態度,他在1945 年至1955 年間先後出訪蘇聯和瑞典,將新中國的藝術介紹給西方。
即使面對人生的低谷,江豐依然能泰然處之。自1957 年至1978 年,在長達22 年的逆境中,江豐始終關心美術動態,堅持進行西方美術史研究工作,完成《名畫欣賞》、《論印象畫派》等專著約20 萬字。
1979 年江豐恢復了工作,在他人生的最後幾年中,投入了比以往更多的時間、精力和激情,為中國的美術事業而奔走。中國美協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中選舉江豐為主席。在這次會議中,江豐提出了對當下中國美術界的看法和意見,重申了革命現實主義的傳統需要得到恢復和發揚,並提出要加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學習,深入社會汲取創作素材,加強美術評論工作,以及重視中青年美術幹部的培養等。此時,他不僅是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兼黨組書記,同時,還為文化部顧問、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他以中央美術學院為平臺,廣泛搭建中國與國際的交流平臺。
從“一八藝社”、“春地畫會”到延安魯藝的新藝術和新思想;從 50、60 年代的現實主義藝術道路到改革開放以後多元化的藝術取向,江豐的發展軌跡一直與中國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其藝術創作與學術思想表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體現了個人堅韌不拔的剛毅品質,讓我們看到了一位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想堅守一生的老革命家的形象與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