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醉用“精、細”兩個字來概括展覽,他認為正是由於中國有龐大的美術從業者基數,才精選出500余件精細之作。他著重探討重新認識寫實能力的問題。寫實能力是我們表達能力的一種體現,我們要尊重技藝、崇拜技藝,鼓勵以新的觀點、新的手法來做好寫實性繪畫。改革開放以後,出現了多元化的局面,但在一段時間裏面,中國寫實能力慢慢萎縮。現在年輕人能夠靜下心來,打好基礎,不被各種主義所左右,加深對寫實繪畫的理解,努力推進和發展寫實藝術語言,這是非常重要、非常可喜的事情。
趙力忠談了觀展後三點感受。一是撲面而來的朝氣。二是踏實,從選材到表現,感覺青年們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地從藝。三是希望,為了中國畫明天,為了美術界的明天,寄希望於各位青年藝術家,必須要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精,人精我絕,
李一著重談了展覽活動的幾個亮點。第一點,中國美協主抓青年美術創作應該説是本屆協會工作的亮點,積極採取措施造就未來領軍人物,凝聚各方美術力量;第二點,展覽在題材和主題上非常突出的一個亮點是青年人畫青年人,畫青年人的現實生活,畫青年人的夢想。這些作品包括《今夜不回家》,《無人接聽》,《在路上》,畫的是此時此刻的青年人的生活,我們可以通過畫面了解當下目前青年人在想什麼,做什麼,作品的時代性和當下性完整地給觀眾展現出來。
鄭工從這屆美展看到青年美術家群體一種成長、成熟的程度。他説,整個展覽的作品體現出從容不迫的氣象,不驕不躁,自信滿滿,有一種謙謙君子之態,這就是一種成熟。現在爭論30餘年的“畫什麼”和“怎麼畫”的問題已不是問題,這也是一種成熟。但要更進一步思考,我們不爭論風格手法,不爭論趣味的高低,那應該如何評價我們的美術?哪怕評價有所偏頗,在觀念、趣味、手法上會出現一些出人意外的東西,那才是年輕人應當具有的銳氣、朝氣、才氣。過去的評判標準在改變,現在當下的問題是創作與批評之間存在一種錯位。創作者的心態是淡然的,越發趨向於個體的心性的表達,批評家面對這樣的創作經驗,往往陷入到一種解釋的狀態,甚至出現一種失效的狀態,藝術家在錯位當中要注重自我的評價。
王宏劍作為三屆、四屆青年展的油畫評委主要探討油畫創作問題。他説,力作在動蕩的時代才能産生,人有非常強的激情才能産生非常大的作品,現在中國油畫相對平和,表現技巧整體水準提高。從兩屆青年美展來看,油畫普遍反映社會現實,反映普通老百姓,反映年輕人自身的狀況,擺脫了對西方現代繪畫的模倣。這種自信建立於現在中國經濟的發達和富足,明顯在油畫裏面帶入了一種中國風,一種東方的審美感受,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境和筆墨韻味,這將是中國美術今後發展可以和西方油畫拉開距離的一種因素。
70後的青年理論家裔萼以同代人的身份來思考,與前輩藝術家相比我們所處的優勢和面臨的挑戰。青年沒有意識形態的束縛,有比較寬鬆的創作環境,有比較寬廣的文化視野,創作相對來説比較自由。但大多數沒有比較強烈的文化責任感和民族擔當意識。展覽總體的印像是平和有餘,銳氣不足,缺乏精神之氣,這是青年人面對現在消費主義熱潮的一種妥協。我們這代人如何保持藝術創作的精神?面對這種全球化的語境如何挺起藝術的脊梁?在世界格局當中如何構建我們的文化?她呼籲青年同輩應當去思考這些深刻的、宏大的問題,因為思考的深度和廣度,決定我們藝術的高度。
胡明哲回憶起評選時,美協領導再三強調,千萬不要扼殺青年人的積極性,一定不要求全責備,不要把很有創意的作品選下去。她能深切地感受到中國美協對於青年藝術家的扶持和期冀。希望青年美展作為是中國當代繪畫的一個標桿,成為全中國青年畫家的嚮往,以能夠參加青年美展為終生的榮耀。她談到現在是資訊氾濫的時代,是圖像的時代,我們對青年有所期待,想看到他們與眾不同的語言方式和獨特的視角。如版畫《電梯間》,就是用傳統的語言表現人們擁擠當代非常狹小的都市空間——高層電梯裏,眼睛卻從不相遇,反映出現代都市人的隔膜狀態。版畫《寄給天堂的信》則是非常個人化,不斷給去世的外婆寫信,自製的信封、自製的郵票,那種溫情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綜合材料作品中有不少年輕人能夠突破認識,自己開發一些媒介完成作品,根本不在意獲獎或者入選,但這樣的作品相對較少。
陳輝從宏觀的中國藝術在世界上是否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和能否産生廣泛深入的影響力角度入手,認為這是我們一代一代的藝術家、理論家為之終生奮鬥的理想。從事藝術創作的工作者要飽含對生活的激情,擁有對生命感悟的人文情懷,對藝術要有持之以恒,甚至不為人知的忍耐和堅守,堅持探索油畫的民族化和中國畫的現代化,只有這樣我們的藝術才能走向更高更深入,作品才更有震撼力。歷代大師們都有很鮮明的藝術個性和學術價值取向,青年人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對藝術有獨立的判斷能力,要有一種敏銳的視覺和感受,要有冒險精神和勇於犧牲的精神,不斷地突破和大膽的嘗試。一輩子敢於否定自己的藝術家,才是對藝術負責任的藝術家,是有使命感的藝術家。
孔紫認為整體氣息跟以前的感覺不一樣,過於自我的作品少了,思想性強、技術好的作品多了。經過這幾年不斷的沉澱、選擇,出現目前的這種創作狀態,能夠看到一種文化自信。藝術家作為創作者來説,在創作過程當中要調動自身的修養和情感,並將之融入到對周圍事物的觀察當中,這樣提煉出的藝術品,是大家的,是人類的。
研究部副主任、山水畫家梅啟林比較關注中國畫,他認為山水畫比較弱,主要原因是缺乏對自然的關照,作品的概念程式化東西太多,語言表現方式在繼承性、創新性都缺乏。尤其不能容忍的是有件獲獎作品的題款上居然有一個錯別字,還有一些作品題款語句不通,不知所云,希望青年人要加強文化修養。
幾位獲獎作者向大家彙報了創作思路,並表達了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創作中遇到的困惑。
王冠軍談到他的獲獎作品《今夜不回家》是與《hello,北京》相對應,一個是表現外國人逛北京衚同,另一個是中國人在國外的場景,表現一種中西文化交錯感,表達出青年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思考和碰撞。他堅信藝術創作的共同目標是尋找各種適合自己的形式去探求美的本源。當既有的樣式無法滿足時代的發展和審美需要,人們自然會探索、發現、完善,新的技法形式、新的表現語言,新的藝術樣式自然會出現。
獲獎專業戶李傳真談到自己成功要訣就是敢做、敢畫,不計較得失,一定要畫出與一般人想法不同的作品。她率真的不避諱觀展後的失望,認為中國畫作品都是老生常談,沒有太多新意,有些人物畫作品造型都不準。她認為人物畫創作首先要從結構上突破,打好造型基本功,加上其他的修養,全方位綜合才能最後獲得成功。
袁佳的作品《復活的前奏》是一隻豬,身上打開蓋子後露出琴鍵。她坦誠相告本以為自己的作品不會入選,結果意外地還得到優秀作品的獎項,對她是非常大的鼓勵。她認為藝術是人類想像力的體現,藝術的魅力對於她來説是神秘和創造力,她不滿足於傳統,聽從內心的需要來掌握某種技術,再義無反顧做下去。她覺得最普通的日常物品能使自己能夠感受到一些生命存在。她把菜刀、案板、小豬和鋼琴加上關節和機械節奏,呈現出不同於現實的情景,如同一個舞臺劇,有了自己的節奏,可以自我表達。選擇木頭材質則是注重木材的直接性,從開始構想,再到市場尋找木頭的過程,木頭的顏色、紋理、質地,都會直接反饋給自己,産生很好的想像,然後再一點點的手工雕鑿,非常享受這種體驗,感覺非常充實,非常興奮。
黃可一對數位技術在版畫創作的運用感興趣,覺得電腦和印刷術的發展和普及給版畫帶來很多可能。他説他一直在探索如何讓這些技術豐富版畫語言,創作出跟以往不一樣的作品。這次參展作品《大飛機》就是用電腦來建構模型,然後運用絲網版來完成創作。他還計劃將來嘗試用網際網路進行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