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發生多年之後,世界貿易中心遺址仍是一片荒蕪之地。
政府機構,土地所有者,建築師,規劃者之間衝突不斷,有些看起來不可調和。一些家屬希望不要再開發這片土地,一些人希望按照原來的樣子重建雙塔,而另外一批人則傾向於建立一個紀念館。
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以為雙塔倒下之後,這裡可能什麼都不會再有。
儘管如此,每天仍有成千上萬人前往世貿中心遺址。按紐約市市長彭博的話説,“每天去遺址朝聖的遊客從加州到緬因,從西班牙到日本。他們繞著遺址走過,試圖去理解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以及它所帶來的巨大損失。因此再也沒有比建造紀念博物館更崇高的任務。”
各方最終還是達成一致,將在世貿遺址上建立一座紀念博物館。以紀念在1993年2月26日和2001年9月11日在恐怖襲擊中逝去的近3000名受害者。
“9·11”國家紀念博物館的主體結構目前已接近完工。未來博物館廣場將種上400顆沼澤白橡木樹,在地下博物館的上方還建造了一個綠色頂棚。
在離911十週年紀念日還有三天之際,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建築工人們仍然在對紀念館的地面和周圍環境施工。透過與外界隔開的鐵絲網可見,博物館內以雙子塔基座為主題的兩個方形倒影池正在試水。
兩個倒影池大小都接近1英畝,為下沉式結構,池的四週有瀑布流下,四週的銅面板上刻有所有受害者的名字。這樣的設計最初是希望倒影池成為災難和損失的靜思之地。
但回溯圍繞世界貿易中心遺址發生的種種故事可發現,要建造一個紀念博物館的想法並不平靜。
建築歷程
911襲擊發生後,很快就有人提議建造一個紀念館,來紀念受害者和參與救援的人。
2002年,紐約市與紐約州共同組建了曼哈頓下城開發公司,負責世貿雙子樓所在地曼哈頓下城地區的重建與恢復工作。一年後,曼哈頓下城開發公司發起了世貿中心紀念館設計競標,全球50多個國家5000多件作品參與。
2004年1月,包括越戰紀念館設計者Maya Lin在內的13名評委選擇了以色列美國建築師邁克·阿拉德(Michael Arad)的作品“倒影缺失”(Reflecting Absence)。
阿拉德是漢德建築公司合夥人,後來景觀設計師彼得·沃克和配合建築師戴維斯·邦德也加入到了合作團隊之中。實際上,在官方競標開始之前,阿拉德就已經自己開始獨立設計紀念館方案了。他本人出生於倫敦,其父曾經是以色列駐美國大使,阿拉德成長歷程中足跡遍及多個國家,1999年,他開始定居紐約。
911當天,阿拉德在自家屋頂上親眼看到第二架飛機撞進世貿大樓,不久之後,大樓在離他家不遠的地方轟然倒下。他説,“我想我希望為這個地址設計一個未來,主要來自於那天激發出的情感。”
在紀念博物館附近,知名投資者索羅斯等人曾支援建立一個名叫“國際自由中心”的文化空間,但遭到多方批評,認為這個中心與911之間沒有任何直接關係。最後紐約州長George Pataki只好回撤了對該項目的支援。
2005年1月,世貿中心紀念基金會成立,該基金會與曼哈頓下城發展公司一起負責設計和施工管理方案。基金會以非營利組織的方式籌集資金,負責紀念館的建造管理和後續運營。次年8月,世貿中心紀念基金會與紐約和新澤西港務局一起開始建造紀念館。
紐約市長彭博在2006年成為了世貿中心紀念基金會董事長。一年後,該基金會正式以911“國家紀念博物館”為名稱。
按照此前的規劃,911國家紀念博物館可以簡單分成三塊:兩個方形瀑布倒影池,一個主體建在地下的博物館,以及環繞它們成群樹木的廣場。
建築的初衷被確定為,尊重這一損失慘重的地方,尊重所有災難中活下來的人,尊重所有冒著生命危險拯救他人的人,尊重所有在最黑暗時刻給予支援的人。這一切,“讓我們再一次尊重生命,堅定維護自由的決心,激發我們結束仇恨,無知和偏執。”
下一步,博物館希望見證這兩次恐怖襲擊,並進一步展示數千名活下來的人,以及其他人展現出的同情心。
“博物館將展示恐怖主義對個人生活的影響,以及對地方、全國和國際社區的影響。博物館將證明人類尊嚴終將戰勝墮落,並堅定人們對於人類生活的基本價值。”
在離紀念館不遠處的博物館預覽中心裏,展示了一位消防軍官的衣帽和鞋子、世貿中心回收的鋼鐵;同時展出的一座自由女神像上挂滿了消防局和警署隊員們的警徽。
911國家紀念博物館公共事務處Sarah告訴記者,紀念館將在2011年9月11日開放,但只面對遇難者家屬,公眾要等到9月12日才能進入參觀,而且事先必須在網上預訂。而博物館正式開放要等到2012年。
7億美元成本
在博物館建設過程中,也一直伴隨批判聲音。一個主要方面是成本。
該博物館最初的設計預計建造成本為5億美元,已經位列美國成本最高的博物館。2006年5月,基金會一度暫停融資,而Gretchen Dykstra同時辭去了世貿中心基金會CEO兼總裁一職,差點讓這個項目無法進行下去。
時任基金會執行委員會董事長的
Thoms Johnson説,“做出(暫停融資)這決定是為了在設計和工程成本徹底明確之前不再尋求新的融資。上星期融資憂慮顯現,建築經理Bovis Lend lease認為,紀念博物館成本將高達6.72億美元,若要完成開發冷卻系統,道路、人行道、公用設施和穩定的墻體,則需要至少9.73億美元。而今年初對成本預計還只有4.94億美元。”
市長彭博隨後也表示,雖然紀念館的建造成本在飆升,但必須控制在5億美元之內。“我們建造紀念館的錢不可能沒有上限,”他説,任何超過5億美元的數字都是“不合適的”。
在彭博以及當時的紐約州州長George Pataki要求下,建築商進行了長達一個月的分析,最後建議修改設計,將紀念館預算控制在5億美元以下。紀念館隨後在2006年8月恢復施工。
至2008年4月,911國家紀念博物館首批融資規模已經達到3.5億美元。在博物館預覽中心裏,記者看到了一份公司捐款名單,前十名大多是世貿中心旁邊的金融公司,如美國銀行、德意志銀行、摩根大通、美國運通、花旗、高盛等機構,捐款都超過了1000萬美元。
不過戲劇的是,到今年6月份時,紀念博物館的成本又重新逼近7億美元,官員們於是又試圖尋找新的資金來源以支撐現有建設進度和將來博物館的維護。
今年6月20日開始,美國鑄幣局開始發售911紀念銀幣,每枚售價56.95美元,其中10美元用於支援博物館建設。這意味著,200萬枚銀幣一旦售罄,將為紀念館帶來2000萬美元經費。
紀念博物館CEO兼總裁丹尼爾(Joe Daniels)在6月的一場紐約市議會聽證會上宣佈,參觀博物館或許需要20美元入場費。但隨後又表示,這是一個建議捐贈的數量,希望為博物館的運營提供融資。他説,紀念博物館每年運營會花費5500萬-6000萬美元。
“我們最初的想法是不收門票。”丹尼爾説,“但是我們最重要的職責是確保這個博物館成為美國最神聖、莊嚴的地方。”
2982個名字
紀念博物館中最重要的展示,將是2982個遇難者的名字。但名字的展示或許才是建造紀念博物館期間最頭疼的問題。
2006年3月13日,當施工工人到達世貿遺址開始修建博物館時,部分受害者親屬和其他一些人來到這裡抗議,反對將博物館建在地下。
這讓當時的基金會總裁陷入尷尬境地,因為他之前曾有表態,設計方案已經諮詢過遇難者家庭成員,對設計方案形成了共識。
按照阿拉德的設想是,把遇難者的名字放在下方,瀑布流下來將給這些名字印上閃閃發光的背景。但因遭到家屬反對,最後他們將遇難者的名字移到了街道水準線的上方。
因為有許多機構和設計師參與,市長彭博評論説,最後“唯一僵持不下的就是如何陳列名字。”彭博自己曾提出完全按照隨機方式排列。
而阿拉德希望將相熟的人名放到彼此接近的地方,一度無人響應。他説,“長達兩年的時間裏,所有人都只談名字怎麼安排,沒做任何事情,沒有融資。建設和設計都沒有進展。”
最後,還是彭博親自出面,幫助阿拉德的方案取得勝利。他和公司同事花了一年多時間解決了名字的安排問題,“滿足了1200個家屬提出的所有要求。”
但依然並未達到家屬的所有要求,比如清晰記錄每一位受難者的年紀、生前受雇公司、工作所處樓層等。此外,對於紐約市消防局和紐約警署希望他們的職員名字與平民分開,並附上徽章、級別和任務等要求,最後也被拒絕。
2006年最後確定的折中方案是,受難者名單按照遇難時所處位置集結——雙子塔的北塔、南塔或是被劫持的飛機;還有一塊專門留給在五角大樓和1993年世貿中心爆炸案的遇難者;另外一個單獨的部分留給犧牲的消防員和警官等人。
Cantor Fitzgerald救助基金執行董事Edith Lutnick是所有反對隨機排列名單者中最堅定、最有影響力的一位。她認為,整個紀念館應該是一個可以自己講故事的建築,不需要借助任何其他嚮導、地圖、網站或是解説文本。如果受難者家屬不得不在長長的名單裏苦苦搜尋親人的名字,這將非常失敗。
儘管對最終結果並不完全滿意,Lutnick説,“我們已經盡了一切努力,使名單的安排盡可能有意義並令人安慰”。
Lutnick説,我們的願望是,希望遇難者家屬可以在名單中發現,他們親人的名字,正和那些曾經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甚至一起遇難朋友的名字,緊緊地,挨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