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徐冰:不用筆墨紙硯畫山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05 16:16:01 | 文章來源: 新週刊

  中國很多藝術家都從傳統中解讀當代,徐冰無疑是最成功的一位。2004年獲首屆威爾士國際視覺藝術獎時,評委會主席奧奎在授獎辭中稱:“徐冰是一位能夠超越文化界限,將東西方文化相互轉換,用視覺語言表達他的思想和現實問題的藝術家。”

 



徐冰  

徐冰就是這樣在化腐朽為神奇之後,再讓你知道神奇的背後是腐朽。  

徐冰用垃圾扎成的鳳凰被奉為傳奇,但他最早用廢棄物做裝置,始於《背後的故事》。  

2011年,大英博物館首次邀中國當代藝術家辦個展,徐冰帶去了《背後的故事》,從5月展至7月。   “非常踴躍,很多年輕人去看。”長期為大英博物館贊助中文網頁的國際珠寶設計師羅啟妍説,把傳統帶到當代需要一個有當代活力且通古今的人去實現,而徐冰正是一個溝通古今中西的重要藝術家。  

中國很多藝術家都從傳統中解讀當代,徐冰無疑是最成功的一位。2004年獲首屆威爾士國際視覺藝術獎時,評委會主席奧奎在授獎辭中稱:“徐冰是一位能夠超越文化界限,將東西方文化相互轉換,用視覺語言表達他的思想和現實問題的藝術家。”  

徐冰説:“《背後的故事》是一個國際美術館延續的藝術項目。這個系列展主要是選擇該美術館的一個藏品,探索作品背後的故事和經歷,進行新的藝術創作。”這次在大英博物館展出的《背後的故事》,已經是第七個版本。  

大英博物館裏的光影國畫  

大英博物館三號館的燈光特意調得幽暗,一個約6米高的毛玻璃光箱對著展廳大門高懸,觀眾在外面就能遠遠看見一幅神奇的中國山水畫。這就是徐冰的《背後的故事7》。  

展廳另一側則挂著他的靈感來源——中國清初著名畫家王時敏作于1654年的山水。“王時敏的作品我非常喜歡。”徐冰説。這一次,他用當代創作理念與經典古畫隔著300多年進行時空對話。  

徐冰發現三號館有一種上升感,決定在大英博物館藏品中選一幅立軸畫,前面6個版本的《背後的故事》都是橫向的手卷畫形式,這次他面臨新挑戰。“我們在大英博物館的藏品裏找了好幾幅,每次選中的,他們都説是假的,或者不能確認是真的。我們也很奇怪大英博物館怎麼那麼多假的東西,也可能他們的東西特別多,最後沒法確認,也沒有專家來確認。到最後才找到了王時敏的這幅畫。”  

雖然2008年徐冰在杭州還再創作過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但清初“四王”集中國古代繪畫之大成,講究筆筆有來歷;筆墨技法繁複,堪稱中國藝術的巴洛克。而王時敏又居四王之首,他的這幅作品無題,但題字為“王煙客墨筆山水,柯青館藏,石雪居士題”。  

徐冰説:“這件作品很複雜,所以我們做的時候非常認真,非常小心。”徐冰在倫敦就地取材,從不同角落找來廢棄物,有大篇幅報道威廉王子大婚的舊報紙,也有從植物園找來的乾枯樹枝、樹葉。徐冰反覆比較究竟哪一種植物更傳神,他和助手小心翼翼將之用透明膠布固定在毛玻璃背後。  

徐冰將毛玻璃比作過濾器。經過過濾,合適的植物總會産生神奇的效果,而對植物和毛玻璃間距離的巧妙調控,也産生意想不到的虛實效果:距離近,形象清晰;距離遠,形象模糊。而模糊的效果就像中國水墨畫在宣紙上的暈染,水氣氤氳。  

連續製作十來天后,既沒用宣紙也沒用水墨的中國山水赫然在目。“最後完成後,感覺這作品有一種神性在裏頭,放在展廳中間垂下來,像一個被尊寵的東西。”  

徐冰稱這種感覺很有意思。從正面看,就是一幅優美典雅的東方韻味十足的中國傳統山水畫,風景的靈魂似乎就在光影間跳躍。只有轉到作品背後,觀眾們才會發現玄機:原來優美的畫面竟是最常見的破爛兒構成的。  

視覺受到刺激的觀眾,感到被“騙”的同時對徐冰的想像力欽佩不已。“由此向觀眾提出了一個問題:藝術和藝術的背後,以及美和現實生活到底是什麼樣的一種關係。”徐冰説。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