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分居兩岸,又即將在今年6月合璧展出,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兩會間歇,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何水法和本報記者聊起了這幅黃公望的傳世巨作。何水法委員是去年《富春山居圖》合璧提案的第一提案人,他告訴本報記者,他感到自己完成了一個政協委員的應盡的職責。
但他還有一個期許,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收藏于對岸的另一半畫作,能夠到浙江來合璧展出,最好就在富春江邊,讓浙江人民可以一睹為快。
呼籲《富春山居圖》
回歸故里
回憶起去年3月14日,溫總理在人民大會堂答記者問時講了《富春山居圖》的故事時,何水法動情地告訴記者:“看到總理這麼關注,我當時是熱淚盈眶。”
元代著名書畫家黃公望完成《富春山居圖》後不久就逝世了,該畫于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
“只有不到39釐米多啊!這麼一點點!”何水法説,抗戰時期,這殘缺的《剩山圖》,就是由他的“師公”、現代名畫家吳湖帆先生收藏,“我的老師陸抑非師從吳湖帆,他曾經告訴我,師公收藏著這幅畫。”
1976年,何水法的另一位老師、當時在浙江博物館工作的書法泰斗沙孟海先生,又專程到上海去説服了吳湖帆,《剩山圖》被捐給了浙江博物館。
《富春山居圖》的後半部分,長達6米多,被稱為“無用師卷”,收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何水法曾三次去台北,想一睹真跡,但都失之交臂,留下很多遺憾。何水法説,經過各方面的努力,《富春山居圖》終於能夠合璧,終於能夠在今年6月在台北展出了,這將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新焦點和里程碑,堪稱兩岸在承繼中華傳統文明的共同使命感召下,一次名垂歷史的偉大交集。
他感到很欣慰:“我的提案,受到了溫家寶總理的關注,受到了國家文化名人的附議,而且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我完成了我的使命。”
但他覺得這還不夠:“我希望‘無用師卷’也能夠儘快拿回來展示。最好是回歸故里,在富春江邊展示,讓我們浙江人民,一睹中華民族優秀的經典之作。”
僑二代中文堪憂
只能説不能寫
何水法委員7日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傳播者,目前海外華僑華人下一代的中文水準堪憂,他建議多結合住在國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用教員、編寫教材,以改進海外的中文教育。
何水法委員説,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再創輝煌。“中華文化一定要走出去,流動的水是活的,否則是死水一潭。”但他卻對海外中華文化的重要傳播者的中文能力表示了擔憂。
曾在海外多國進行考察的何水法委員指出,海外華僑華人的下一代雖然有的會説中文,但很多已經不具備中文寫作的能力,也就是只能説不能寫,這一代人身上發生中國傳統文化的斷裂,已經不是風險而正在變成現實。而孔子學院一般都設在國外的大學和研究院之類的教育機構裏,短期還無法在教學內容、學院規模和分佈範圍上滿足海外華人華僑子女的客觀需求。
“喜歡中國文化和歷史的外國人子女在逐年不斷增加,但是他們學習的途徑較少,求知若渴卻不知何處從師的現象比較普遍。”何水法委員説。
他認為,師資力量不足是眾多中文學校的各項活動辦得紅紅火火,而教學效果卻始終原地不前的一個原因。他建議利用書店、網際網路站、電視等遠端教育手段在短期內彌補師資與硬體的不足。
其次教材也需要調整充實。何水法委員指出,現有中文學校所用的教材,多編自於國內,其編寫者或為國內兒童語文教學的專家,或為國內教授外國成人漢語的專家。他們雖然在各自的領域裏卓有建樹,卻往往對海外華人子女的實際情況不夠了解。住在國的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學習方式、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條件,都有別於本國,這就使得現有的海外中文教材和其教育對象的實際需要脫節。
“因此,要組織各方專家以及受教育者,將自身文化、住在國特徵、受教育者需求有機結合,編制結合現實與未來需要,有較強吸引力和可操作性的教材。”他説。
此外他建議,可根據海外不同國家地區的條件,策劃設置多種教育形式,包括鼓勵國內的一些知名教育機構,如名牌大學,培訓機構等參與海外教育。並且和海外的一些知名教育培訓機構聯建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心,有效利用住在國的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