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史上最難看懂展覽” 也有很有趣的故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03 17:22:43 | 文章來源: 浙江線上

這幾天,浙江博物館的武林館區開出了一個新展覽——“墨林星鳳——浙江省博物館藏碑帖菁華展”。這是一個碑帖拓本文物展,然而有很多讀者跟我們反映,跟其他展覽相比,這個展覽“太難懂了”,甚至還有一位讀者冠以“史上最難看懂展覽”來形容。

記者前天也去看了一下展覽,不過果然如大家所説,看得一頭霧水。所謂的碑帖拓本,是將古代鐫刻文字、頌功紀事的鐘鼎碑碣上的文字圖像複製于紙面上,不過畢竟這些拓本的史料意義大於觀賞價值。這樣一個展覽,對於大多數沒有背景知識的普通人,到底有沒有欣賞價值呢?

看過展覽後,記者諮詢了金石學方面的專家及浙博操辦該展覽的工作人員後發現,其實這個展覽還是非常值得一看。它通過一系列文物,展示了碑拓這個技藝從興盛到衰落的過程,讓人唏噓的是,殺死這門技藝的——正是如今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

拓片中最有技術含量的活——

“全形拓”是本次展覽的重點

碑帖在古代有兩種功用,一是由於石碑經常受到戰爭、地震或者人為破壞,拓到紙上後,這碑上的文字圖像就可以當史料保存下來;二是古代一些重要的書法藝術品,只有以碑刻的形式保存下來的,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紙本原件跟隨唐太宗陪了葬,大家要臨摹《蘭亭序》,就只能從碑上拓下來。

別看碑拓説到底只是一種“拷貝”,實際上它對技藝的要求很高。“墨林星鳳”展就詳細介紹了一種已經幾乎失傳的“全形拓”技術。

“全形拓”最早出現于清代嘉道年間。據傳江蘇鎮江焦山寺裏有尊青銅器焦山鼎,起初為鎮江魏姓所有,明末奸相嚴嵩當政時企圖霸佔此鼎。魏氏恐子孫不能保住銅鼎,遂將此鼎送至焦山寺保存。入清以後,不少文人學者對此鼎銘文加以考釋題跋,尤以翁方綱的《焦山鼎銘考》一書,使得此鼎名聲大振。於是焦山寺住持六舟和尚以燈取形,把該鼎的尺寸量好畫出輪廓,再以厚紙做漏子,用極薄的六吉棉連紙撲墨拓製成“全形拓”。這麼説你可能明白了,青銅器被“全形拓”以後,就像被拍了照列印出來,只要看到拓片,就等於看到了青銅器的全貌。

“全形拓”發展到民國時到達頂峰,當時最有學問的人都在研究青銅器,由於照相技術在當時還未普及,人們想窺見別人收藏的青銅器是一件非常難的事。青銅器全形拓就滿足了廣大愛好者的需求。

不過當照相機出現後,一切都改變了。想要看焦山鼎?拍張照片就行了,何必再去費時費力地接連好幾天去弄“全形拓”呢?因此當照相機進入中國後,就給了碑拓行業很致命的打擊,“全形拓”原先保存器形的實用功能被大大削弱,再加上難度大,費時費力,使得這門傳統手藝已經到了瀕臨失傳的邊緣。

就拿“墨林星鳳”展來説,你很少會看到民國中期之後的碑帖,這跟大量的清朝拓本文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以“全形拓”的失傳為發端,照相機離大眾越來越近,而傳統的金石學也就離大眾越來越遠,最後金石學只成為少數書法家的研究領域。或許,這就是讀者表示“看不懂”這個展覽的根源所在吧。

“照相機把碑帖拓本請進了博物館,實際上依照目前科技的發展速度,照相機也估計很快就要被請進博物館了。現在很多博物館都對館藏文物進行3D建模,以後你在網路上就可以360度觀察文物的每個細節。假如3D建模這種技術普及了,只能拍2D平面圖片的照相機還有誰會用呢?”在記者第二次去看展覽時,一位同去看展的博物館工作人員發出了如此感嘆。

凈慈寺的住持石屋洞的石刻——

展覽很有杭州味

拋開這個沉重的話題,其實你在這個展覽裏也可以發現很多輕鬆的東西。比如相傳“全形拓”的創始人六舟和尚,就是浙江海昌(今海寧)人,曾在杭州凈慈寺當過住持。這個和尚因為善篆刻拓古,也被稱為“金石僧”。由於金石學在清代相當興盛,六舟成為走到哪都非常受歡迎的人,也結交了很多達官權貴。從展出的《百歲圖》中可以看出,他甚至拓過外國的錢幣,足可見其交往之廣。負責“墨林星鳳”布展的浙博工作人員桑椹告訴記者,有人建議推出以“六舟”為主題的展覽,到時候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位和尚。

另外,很多文史愛好者都知道,杭州的石屋洞有很多石刻都在動亂時期被破壞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實石屋洞中很多珍貴的石刻資料,都在上世紀50年代以拓本的形式保存了下來,這次就在“墨林星鳳”展上展出。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