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台灣美術館館長黃才郎:美術館不參與市場炒作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02 10:30:50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兩岸美術館發展理唸有何差別?美術館不是孤島,如何吸引更多大眾?城市的公共藝術空間如何被激活?與大陸一衣帶水的台灣美術的發展始終是大陸美術界關注的話題。日前,攜11位台灣本土藝術家到廣東美術館舉辦“感官拓樸:台灣當代藝術體感測”展的台灣美術館館長黃才郎接受記者採訪,談了他對大陸美術館的印象,以及台灣美術館的發展。

兩岸美術館的發展理唸有所不同,美術館各具特色。在黃才郎看來,“北京的中國美術館收藏和展覽比較嚴肅、正統。上海美術館國際化很成功。廣東美術館對當代藝術特別關注,它首開中國大陸對攝影、影像的收藏。台灣也有3個重要的美術館,因為不同的收藏志趣而形成各自特色。台北美術館側重於收藏台灣當代藝術。坐落于台中市的台灣美術館收藏了一系列帶有特定時代品味和痕跡的台灣本土藝術品。而高雄美術館的發展最晚,它以前是一個雕塑公園,對雕塑的研究很深。”

與大陸不同,台灣的公立美術館花大力氣扶持當代藝術。台灣的美術館扮演的是公共資源的分配角色,“作為美術館的館長,不需要也不應該有藝術圈子、藝術流派的傾向、喜好。”黃才郎認為,美術館的責任是經營一個花園,讓土地肥沃,適合各類植物生長,鼓勵各種藝術流派發展。

“台灣美術館不收費,向公眾免費開放,我們鼓勵市民走進美術館來欣賞藝術。有些人説,象徵性收幾塊錢門票,可以避免衣冠不整的人進去休息,我覺得大可不必。因為即便是社會流浪人員進入美術館休息,他同樣也欣賞了藝術作品,受到了熏陶。美術館不該設門票這道門檻。”黃才郎説。

黃才郎認為,美術館要能養活自己,要學會行銷,又要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和尊嚴。台灣的美術館主要嘗試與大的傳媒機構合作。媒體一齣面,美術館的展覽就可能得到保險公司、航運公司的支援。另外,通過媒體,美術館還可能找到企業贊助。但為了不影響藝術展覽的公平、公正性,美術館又必須佔據主導權。台灣的民間企業成立基金會扶持藝術,除了直接贊助舉辦展覽外,還有更多的方式扶持展覽。比如在台灣美術館,一些展覽擁有企業冠名贊助,但為誰舉辦展覽、規模多大,都是美術館説了算。

黃才郎説,台灣的美術館在某種程度上都有“潔癖”,完全不參與藝術市場炒作。因為掌握公共資源,台灣美術館不可能隨便向某個流派或某個藝術家傾斜。台灣美術館有一套公正的評價體系,依靠它來不斷發掘藝壇新人。“最近台灣美術館啟動了一個‘青年購藏計劃’,面向所有45歲以下的年輕藝術家公開徵集作品,公平地遴選有潛力的台灣藝術家。基本上,每年藝術館可以利用經費發掘和收藏五六十幅年輕台灣藝術家的作品,保證了美術館對本土藝術發展的造血功能。”

台北美術館和高雄美術館每年都設有“台北美術獎”和“高雄美術獎”,藝術家可不分藝術流派、類別去爭奪這兩個獎項。這兩個獎項使得許多以前默默無聞的藝術家脫穎而出。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