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湮沒在歷史長河逾千年的法門寺地宮珍寶捧真身菩薩、壸門座白玉棺等文物開箱,29日起將在歷史博物館呈現大唐丰采。
大陸西安法門寺地宮是截至目前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因供奉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馳名。唐太宗時代下令修建法門寺地宮,唐高宗開始制定每30年迎請法門寺佛指舍利進長安供奉的詔令;曾經為後、貴為女皇的武則天曾兩度將佛指舍利迎請至長安宮中敬拜。
陜西省文物局網站介紹,其實早在2002年,法門寺出土的佛指舍利就曾赴台灣供奉,近400萬台灣信眾進入禮堂膜拜,沿途道路兩邊瞻拜的信眾更是不計其數。
唐末國力衰退,唐僖宗下令封閉地宮。地宮內的佛教及皇家秘寶從此長埋1113年。直到1987年,大陸重修佛塔,地宮秘寶方得重見天日。
壸門座白玉棺,放置第三枚佛指舍利
經多年籌劃,法務部前部長廖正豪主持的向陽基金會以“盛世皇朝秘寶─法門寺地宮與大唐文物特展”為名,從法門寺、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7處文博單位商借120組件唐代文物來臺展出,含一向“禁止出境”的捧真身菩薩、重達1500公斤的李壽墓石龜、3公尺長的唐代打馬球壁畫及仕女調鳥、盛粧仕女、武士等壁畫。其中,銀鎏金的捧真身菩薩、壸門座白玉棺皆曾供養過第3枚佛指舍利(但佛指舍利此番並未來臺展出)。捧真身菩薩為唐懿宗過39歲生日時,為供養釋迦牟尼佛指舍利而造,也因而得“捧真身”之名。菩薩的衣冠飾有374顆珍珠,菩薩手捧的荷葉匾刻有銘文,精美無比。
此展將在史博館展至明年1月9日。
台北歷史博物館展覽組蔡耀慶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説,此展已洽談多年,如今兩岸政經文化交流頻繁,才促成法門寺地宮文物在臺展出。展品的焦點是“壸門座白玉棺”和“捧真身菩薩”。
據悉,法門寺內的“佛指舍利”中第3枚,經專家鑒定是釋迦牟尼佛真身靈骨,是佛陀遺世後留下的手指骨。法門寺地宮內目前發現有3顆影骨和1顆佛指舍利(靈骨),而佛指舍利在地宮內就是被供養在“壸門座白玉棺”內。
蔡耀慶表示,法門寺的地宮高度低矮,正常人進入地宮需蹲著,古代為了不讓貴為天子的皇帝參拜佛指舍利時必須彎腰屈膝,特別打造“捧真身菩薩”用來放置舍利捧出地宮,讓皇帝參拜。此“捧真身菩薩”正是唐懿宗在鹹通12年(西元871年)39歲生日時,供奉佛指舍利而打造。
另外,唐朝文物部分,展品中有1套2件的“鎏金鴻雁紋銀茶槽子”和“鎏金團花銀碢軸”器具用來將茶葉碾碎,然後沖水將茶末調成糊再喝,以及放茶葉的貯茶盒“鎏金銀龜盒”,龜盒造型反映唐代尚龜民俗,並顯見晚唐的金銀器加工工藝和嗜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