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北京數千衚同所剩不多 衚同博物館慘澹經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27 16:48:36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衚同張北京民間藝術館的縮微衚同景觀

在前不久北京召開的“十二五”規劃首場市民建言會上,圍繞“如何打造北京城市新名片”主題,來自各行業的30名代表各抒己見。退休市民王中興提出,北京應建立老北京衚同博物館。他説,老北京的數千條衚同造就了獨特的衚同文化、北京人性格和人際關係,現在這些衚同被拆得所剩不多了,建立老北京衚同博物館很有必要。

對於此項建言,北京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發改委等有關部門表示將進行研究,建議都將被整理後送至市“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進一步吸納,“十二五”規劃最終可能在明年人代會上發佈。

已有衚同博物館慘澹經營

一城北京,半城衚同,那是舊時京華的風貌,如今這半城衚同已失卻一多半。據已再版十多次、忠實記錄和梳理北京城變遷歷史的《城記》一書披露,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有衚同7000多條,到上世紀80年代變成3900多條,隨著舊城區改造速度的加快,衚同以每年上百條的速度消失,現在只剩下不足1000條。《北京晚報》曾載文稱“北京地圖倆月換一版”。

衚同是北京的歷史文脈和城市肌理。專家介紹,北京的城市肌理由衚同和四合院組成。按照明代創設、清朝沿用的規制,北京全城分為36坊,坊下分牌,牌下設鋪,鋪下才是衚同。這種城市社會生活和居民管理一層層轄制的組織形式,表現出中華民族週詳縝密的創造力和城市的管理能力。北京城的古都文化、民俗和市井風貌也被人概括為“衚同文化”。

加強衚同保護,是多年來許多專家的集體呼籲,而建立老北京衚同博物館事實上早已成為有識之士的行動。

日前,筆者到位於北京豐台區著名景點盧溝橋附近的衚同張北京民間藝術館採訪。被修繕成一片整齊古樸的青灰色建築的宛平老城內,城最西頭的一座兩層平房就是衚同張北京民間藝術館。售票窗口空無一人,古色古香的博物館在濛濛細雨中更顯冷清。博物館裏只有3名遊客在參觀。“我們是一家子,孩子有北京博物館通票不用買票,我和老人花40元買了兩張票,不貴。”在北京某高校任教的劉女士正隔著玻璃津津有味地觀看沿著博物館墻壁曲折盤旋的百米微縮衚同。“在這條衚同裏,人、車、馬、樓、作坊應有盡有,消失已久的行當和老店舖也可以找到,一切都惟妙惟肖,再現了老北京市井文化和風土人情。”

“別看這條微縮衚同只有100米長,製作卻耗費了10年工夫,共有800多個造型各異的泥人、200個店舖,建築風物都是根據史料還原的。”博物館主人張毓雋介紹,這些年他一直紮在衚同裏,用相機記錄衚同裏的人和物。“對已消亡的店舖,我通過書籍查詢或問老北京人,根據老人們的描述記錄店舖的特徵。”老張説。在多年積累後,他辭去在郵局的美術設計工作,投身到建立博物館的個人夢想中。

張毓雋告訴筆者,這裡是北京100多家博物館中唯一的衚同主題博物館,也有一定知名度,自2007年藝術館建館以來,共接待了中外遊客、貴賓及政府領導10萬餘人,海內外上百家媒體做過相關報道。衚同張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移動博物館還走進了北京20多所大學、社區、單位,贏得讚譽。“不過博物館開業3年來一直入不敷出,為節省開支,現在只留下一名員工,水電氣能省則省。”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