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與伊夫-克萊因遺孀話舊事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6-25 15:46:47 | 文章來源: 藝訊中國

伊夫·克萊因檔案館提供伊夫·克萊因與羅特勞特·克萊因-莫奎

 

作者: 夏爾曼·皮卡德

申舶良/譯

羅特勞特·約克(Rotraut Uecker)17歲那年,希特勒戰敗,她發現自己正身處共産主義制度下的東德,便同她的兄長、藝術家昆特·約克(Gunther Uecker,曾在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舉辦個展)一起逃離故土,來到杜賽多爾夫。不久,她找了份活計,為法國藝術家阿爾曼(Arman)打理家務。正是這份活計使她在1957年與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偶然相遇,當時這位著名的畫家和觀念藝術家代表性的藍色作品已開始享譽整個歐洲。5年後,約克與克萊因在巴黎聖尼古拉斯教堂(Saint-Nicolas-des-Champs)結婚,這位34歲的藝術家精心設計了他們婚禮的每一細節——選擇她戴的藍色冠冕,在教堂中殿演奏他的《單調交響曲(Monotone-Silence Symphony)》,並確保在儀式之後有自己的“聖塞巴斯蒂安騎士”向這對新人致意。

在克萊因最為多産的歲月中,這對夫婦一直居住在一起。從1957年到1962年,克萊因利用“空無(the void)”的概念(一種類似涅槃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知覺從物質性中解放出來)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包括“人體測量(Anthropomtries)”(在其中克萊因用裸女的身體代替畫筆,在畫布上創作)、他自創的報紙《星期日(Dimanche)》,及其“空氣建築(Architecture de l’air)”理論。許多這類作品及其遺存正在華盛頓赫希霍恩博物館和雕塑花園(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的藝術家大型回顧展“伊夫·克萊因:與空無,完滿之力(Yves Klein: With the Void, Full Powers)”中展出,將持續至9月12日。[今年年底還將巡展至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沃克藝術中心(Walker Art Center)]在1962年6月,他們結婚五年後,克萊因的心臟病再度發作,奪去了他的生命。兩個月後,他們的兒子(也叫伊夫)出世。如今,作為克萊因遺孀的羅特勞特·克萊因-莫奎(Rotraut Klein-Moquay)向ARTINFO談起他的一生,他的作品,以及他的遺産。

你和伊夫·克萊因的初次相識是怎樣的?

我在Schmela畫廊初次看到他的藍色作品。我站在作品前思考了很久,立刻感到自在悠然。而後,我找了份活計,為阿爾曼打理在尼斯之外的家務,伊夫就來自尼斯。他來到那座房子,我不讓他進門,我們隔著門説話。看他的作品時,我以為他是那種睿智的、年紀大一點兒的人,但相反,他如此有魅力、精神化、年輕並且俊美。第二天他又來了,像他的作品一樣充滿活力。

你作為伊夫·克萊因的助手、模特和妻子,在工作室中會做哪類工作?

我從未做過那些“火畫”,但我做過“人體測量”的模特。1951年,我剛離開自己在倫敦的展覽回到家,他當時已經開始嘗試這類創作,我當然願意參與這項創作。我同樣還在德國蓋爾森基興歌劇院(Gelsenkirchen Opera House)委託創作項目中擔任他的助手。任何我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會幫他做。

在做藝術家這方面,他對你有何啟發?

伊夫教給我從事自己喜愛之事的自由。他媽媽是位藝術家,所以他非常支援女性。他對(藝術家)簡·丁格利(Jean Tinguely)説,在男性藝術圈中女性很需要幫助,他也曾論及他媽媽在這方面曾是多麼艱難。(待續)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