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錯構·轉念——穿越杜尚”潘公凱作品展在中央美院美術館舉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6-11 10:17:06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潘公凱教授發言

2010年5月29日晚8點,"錯構•轉念--穿越杜尚"潘公凱觀念藝術展在學院美術館舉行了簡短的開幕儀式。此次活動由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主持,潘公凱教授、副院長徐冰分別發言,闡述了此次展覽的主題。院黨委書記楊力、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文化部藝術司文學美術處處長安遠遠、著名評論家邵大箴、著名畫家詹建俊、孫為民、廣軍等眾多藝術界同仁出席了儀式。

徐冰教授發言

針對展覽主題,潘公凱指出,本次展覽所討論的是一個理論問題,即藝術的邊界在哪?在西方古典藝術中,藝術與非藝術、藝術與生活的邊界是清晰的。但到了二十世紀,這條邊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藝術作品的邊界大大地拓展了,藝術與非藝術的分界也變得越來越複雜,傳統的藝術史敘事方式在面對當代的藝術現象時,已顯得捉襟見肘,難以為繼。八十年代以來,"藝術的終結"作為一個發人深省的話題在藝術學領域中提出來,正是這種巨變的反映。時至今日,中國藝術處身在中西古今多維度的矛盾與張力之中,藝術的邊界問題已經深刻地關係著中國藝術以至全球藝術的發展前景。

王璜生館長發言

展覽分為四部分:一是帶有"宇宙飛行器"的裝置,討論中西方不同的文脈語境中對藝術審美的不同理解與心理過程;二是"水墨荷塘"系列,討論中西方已有的多種藝術形式在未來的審美超越中所具有的作用與功能;三是"世博會中國國家館展覽設計"的部分碎片,討論現代藝術與現代設計的邊界與混融;四是"中國現代美術之路文獻展",討論一百年來中國現代美術的範圍與結構演進。四個部分以"藝術的邊界"問題為貫穿線索,試圖以觀念藝術展的方式,拋磚引玉,為理論研討提供興趣和佐證。

展覽開幕式現場

"錯構•轉念--穿越杜尚"展覽是潘公凱第一次大型的觀念藝術展,早在17年前,潘公凱教授在美國之時已經萌生了這個裝置作品的基本的構思並完成了創作草圖。展覽中"宇宙飛行器"的裝置讓觀眾驚訝感嘆,出乎意料。"水墨荷塘"系列則帶觀眾至一片空靈境界。"世博會中國國家館展覽設計"的部分碎片讓觀眾洞悉了中國館設計的心路歷程。"中國現代美術之路文獻展"帶我們穿越和思考中國百年美術發展之路。正如副院長徐冰教授在發言中所説:"潘院長這個展覽提出了很多的課題,展覽四個截然不同的部分恰好的呈現了潘院長的作品與他的工作之間,以及藝術、社會、生活之間的關係,這是我認為很有意思的部分。"

帶有宇宙飛行器的裝置

中國美術館范迪安館長在現場接受採訪時説:"這次展覽是潘先生長期對視覺文化、視覺藝術,特別是中國當代藝術思考的一個結果,我覺得每一個藝術家後面都有一種可以稱之為思想的動力,潘先生的思想動力實際上是非常強的,可是很長時間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得到實現,這次可以説是把很多年來想做的事、積攢起來的事做了一次淋漓盡致的表達,如果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説,這正是改革時代為每一個中國藝術家提供了能夠多方面顯現才華、顯現智慧的證明。"

宇宙飛行器內部

配合本次展覽的"藝術邊界"研討會于5月30日在學院美術館舉行。北京大學教授、批評家朱青生,中國美院藝術家邱志傑分別主持上、下午的討論,兩場的議題分別為:"藝術的邊界問題與文化角度及文脈的關係""藝術與生活的邊界,藝術何為"。徐冰、安遠遠、王璜生、殷雙喜、楊小彥、吳亮、李公明、馮原、王瑞蕓、王春辰、郭曉彥、展望、隋建國、杭春曉、于洋、孔令偉、盛崴、趙子龍等與會學者、藝術家紛紛貢獻了自己對於"藝術的邊界"的思考和見解,有力促進了當代中國藝術理論與批評的學術建設。此次展覽將在我院美術館展覽至6月20日。

水墨荷塘系列

“世博會中國國家館展覽設計的部分碎片

中國現代美術之路文獻展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