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冰,十餘年慢慢融化
五千年的同根文化,豈是一灣窄窄的海峽能阻隔與分離?
早在1993年中秋之夜,上海電視臺曾與台灣“華視”聯合舉辦中秋晚會,電視螢幕上,這件傳世名作在分離後首次通過技術手段“拼接”起來。
1999年7月,在富春江畔,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教授孔仲起、台灣中華藝文交流協會會長史元欽、台灣國畫家李奇茂等30多位海峽兩岸書畫家,聯手臨摹《富春山居圖》長卷,書寫了一段佳話。
楊建新是當年“圓合活動”的主要策劃人。當時,他任浙江省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10年前,兩岸文化交流遠沒有今天這樣頻繁,互動很難。能兩岸臨摹,已屬不易。”
2005年,《富春山居圖》真跡合璧共展再次有了新進展。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曾幾次到台灣努力促成此事,也得到了反饋:歡迎浙江省博物館“剩山圖”先去台灣展覽;不過,“無用師卷”到大陸來“探親”,先不談。
這令楊建新既興奮,又遺憾,“‘剩山圖’去台灣展覽沒有任何問題,但我們希望實現兩岸《富春山居圖》的交流,有來有往。”
更大契機出現。2009年10月,北京故宮博物院37件文物“出宮”,到台北與台北故宮博物院合辦“雍正大展”。兩岸文物40多年互不往來的格局,被“雍正這個老頭”率先打破。
此時,台灣方面也向浙江博物館捎來口信、寄來書信。他們準備舉辦一個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希望能借浙江省博物館的“剩山圖”展出。這一次,楊建新態度依舊:浙江“沒問題”,希望“雙向交流”;而這一次,雙方的共識在增多,合璧展出開始有了具體的時間計劃。
圓合,正在指日可待
3月23日,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兩卷合璧展出的時間,極有可能在2012年。
消息既出,讓兩岸民眾既喜且憾。喜的是,畫圈圓合指日可待。憾的是,為何還要苦等兩年,而不是借上海世博會圓合?而對許多大陸同胞來説,他們更關心的是:什麼時候能在大陸一睹《富春山居圖》真實全貌?
對此,台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馮明珠的解釋是,在台北故宮博物院,《富春山居圖》屬於70件“限展國寶”,出館甚至展出都有嚴格規定,每4年才會展一次。2010、2011年的展期已經排滿,“能確定看到《富春山居圖》真跡的最早時間,是在2012年。”
和楊建新一樣,馮明珠對“剩山圖”到台灣持樂觀態度。但她也坦言,要讓“無用師卷”到浙江博物館一起展覽,還需解決一些問題。在台灣,文物外展有明確的規定。凡是台北故宮博物院出台灣辦展覽,當地必須要有司法免扣押文物法,以確保不扣留展出文物才能成行。但大陸目前還沒有相關法律,這令台灣頗為擔心。
這個問題顯然一時難以解決。不過,在大陸文化界人士看來,總有其他變通方法,比如到第三方展出,或是共同辦展。去年10月,北京故宮博物院37件展品首次跨越海峽到台北時,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就曾公開表示,“兩岸文物交流是天然的,人為隔不斷,遲早要聯繫。”2008年11月底,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也曾以民間身份訪問台灣,並參觀了台北故宮博物院,“我們一再聲明,而且還可以再次聲明,回大陸展覽的文物不涉及所有權和保管地點的問題。”
而楊建新也在力促此事。他説,雖然大陸為此專門通過“司法免扣押文物”條款不現實,但大陸的海關法律規定,所有境外(包括港澳臺)經海關批准暫時進口的貨物(包括文物),必須在海關如數清點清楚,在規定的時間裏,完成交流任務,並且如數運出海關,一件都不能留下。否則,就要予以處罰。所以,《富春山居圖》回大陸,“台灣方面完全不必顧慮”。
文脈,靠兩岸共同呵護
儘管“兩卷合二為一”還在共同努力中,但形式多樣的“合璧”,已在近期頻頻展開。
就在郵票版《富春山居圖》率先“合璧”的同一天,3月20日,來自寶島台灣的林進忠、蔡友和林錦濤等3位教授,會同郭怡孮、孫永、馬鋒輝等6位大陸學者、書畫家,以重繪、補殘的方式“合璧”。他們現場潑墨揮毫,重繪《富春山居圖》全卷,並根據真跡畫作的風格、整幅畫總體流線走向和富春山兩岸真實的山脈走勢等,補齊“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圓合處的幾十釐米火焚殘缺部分。
3月23日,由於關注、詢問《富春山居圖》的市民急速增多,台北故宮博物院特地請來前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傅申,以及前台北故宮博物院書畫處處長王耀庭,分別以“‘剩山圖’與富春卷原貌及其流派”、“富春山居圖對後世的影響”為題,舉行講座。當天,僅能容納200多人的文會堂坐滿了人。這令台北故宮博物院教育展資處處長朱惠良很是感慨。
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禮品部,《富春山居圖》的複製品最近成了熱銷貨。“定價是3萬3千台幣,很快就全部被買走了。”工作人員説,“現在只能預訂,最快得兩周後才可能拿到。”
台北故宮博物院最近還在規劃一個名為“山水合璧”的展覽,會把所有跟黃公望有關的,包括和他同期的元代大家的作品,以及一些明清兩代臨摹、仿製品一併展出。
當然,人們最希望的是,看到《富春山居圖》能儘早跨越海峽,並卷展出,在它已有的傳奇中,再注入一段新的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