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400年前的傳奇使者 利瑪竇和他開啟的大門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3-03 17:07:19 | 文章來源: 新華書畫

 

 

 

展覽中的拉斐爾名作《永恒與天使》

    今年是利瑪竇辭世整整400週年。日前,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義大利馬爾凱大區政府合作推出的《利瑪竇——明末中西科學技術文化交融的使者》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幕。展覽通過對利瑪竇這位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歷史人物的介紹,展示了那個時代中國和義大利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的輝煌。意方精選了包括拉斐爾、提香等大師佳作在內的72件展品,體現了十六、十七世紀文藝復興思潮後歐洲的新成就、新風尚。中方精選的62件展品則通過服飾、文人書畫等,反映了當時中國的文化藝術水準和時代風貌。據悉,展覽將持續到3月20日。

    “畸人”奇事

    作為一名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是第一位把西方近代文明介紹到中國的西方人,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認真鑽研中國典籍的西方人。他巧妙借助儒家文化,一方面開啟了東西方文明的接觸,另一方面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利瑪竇1552年生於義大利的一個望族之家,從小天資聰穎,有著過目不忘的學習本領,25歲時,他開始了以傳教為目的的名副其實的萬里長征,從此永遠離別家鄉。利瑪竇沿著達·伽馬開闢的航線,乘風破浪前往印度,開始了他的遠東傳教之旅,從葡萄牙的裏斯本到印度的果阿,利瑪竇在海上漂泊了半年之久,其間多少船隻葬身海底,他卻奇跡般地到達彼岸。5年後,利瑪竇進入中國的澳門,從此,他把後半生交給了中國,他的行程路線貫穿中國南北,甚至經歷了牢獄之苦,最終辭世于北京。該展覽的設計別具特色,基本上按照利瑪竇走過的路線安排陳列空間。利瑪竇從歐洲到亞洲的海上艱苦之旅用一個鋪著木板的狹窄空間表示,配著波濤滾滾的聲音,能讓觀眾身臨其境般體會利瑪竇遭遇的種種困難。在中國,利瑪竇終於因為萬曆皇帝突然對他所進獻的自鳴鐘等西洋奇物感興趣,被召進京。

    利瑪竇熟通中文,勤於著述。據説他在中國近30年中所寫的中文著作有20多種,其中有科學譯著,還有關於宗教、哲學、倫理等各方面的文章。利瑪竇晚年在寫給羅馬神父高斯塔的信中説:“在我用中文撰寫的書籍中,最受中國人歡迎、影響最大的當推出版不久的《畸人十篇》。”《畸人十篇》是對話體著作,利瑪竇自詡“畸人”。

  他帶來了科學儀器與寫實油畫

    此次展覽不只是對一個人物的介紹,更是對一個時代的展示。十四至十六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和第一次科學革命為西方世界帶來了勃勃生機,利瑪竇正是在這個時期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成為第一位把近代西方科技與藝術成就介紹到中國的歐洲人。他帶來了三棱鏡、日晷等西洋物品和《萬國輿圖》,傳播了數學、天文和地理知識,為明代的中國開啟了一扇科學之窗。更為可貴的是利瑪竇不僅熱情地介紹西方文化,而且與他的前輩馬可·波羅一樣,對中華文明充滿敬意並虛心學習,他是第一個能夠閱讀《尚書》、《周易》等中國經典因而能夠深入理解中國文化的西方人。

    作為一位大學者,利瑪竇的勤奮與淵博值得我們敬佩。為了引起關注從而便於傳教,他飽學各種知識,給中國帶來當時歐洲先進的科學及藝術成果,讓明朝士人看到了精密器械與寫實油畫。此次展覽展出了代表16世紀左右歐洲科技水準的星盤、圓規、經緯儀、約分儀、水力鋸、挖泥船等,涉及天文、地理、測繪、機械等諸多領域。大部分展品製作精良、小巧細緻,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足以令觀眾在驚嘆之餘了解利瑪竇介紹到中國的科學用具之原狀。提香、拉斐爾、卡拉瓦喬等大師原創的油畫作品則用於表現16世紀文藝復興的偉大成就。這些作品會讓大家感受到,當時中國的畫家們,在第一次看到西方以寫實主義為代表的油畫時,所體會到的複雜感受。事實上,也正是從那個時期開始,以觀察光影為主的寫實主義繪畫,開始一點點地滲透進中國的水墨畫。從文化藝術的角度,他堪稱是最早的策展人,只不過他展示的不僅僅是一幅幅具體的藝術作品,而是一個充滿著全新概念的西方世界。

    而利瑪竇訪問的明朝當時正處於理學思想和士人文化佔主導的狀態,同時也有著璀璨奪目的物質財富。青花瓷、金銀器、玉擺件和水墨畫體現出中國晚明高超的工藝水準以及從皇室貴族到普通文人都推崇的哲學理念。這些物件代表了利瑪竇所體會到的中國文明,也曾讓他心有所思,激動不已。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