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矗立,中國畫的國際地位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1-23 17:20:08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崔艷

中國畫在當代的發展問題,一直是美術界關注的熱點,也是最容易引起爭論的前沿話題。多年以來,針對中國畫的理論發展與實踐創新,眾説紛紜而熱鬧非凡。在過去的百年間,無論從情感表達、表現形式還是表現內容上,中國畫實現了歷史的跨越,由舊式的古典藝術演進為具有鮮明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現代藝術形態,其變化之大是中國美術史上以往任何百年中所少有的。但是,在成績的背後,是這一百年來緊緊伴隨著中國畫發展左右的憂患意識。從康有為提出“中國近世之畫衰敗極矣”的感嘆;陳獨秀提出“革四王的命”;到1920年,徐悲鴻“中國畫改良論”以及1947年同陳半丁、徐燕蓀等展開“新舊國畫論戰”;到李小山“中國畫窮途末路”的吶喊;吳冠中針對“新復古主義”傾向提出的“筆墨等於零”……這一輪輪的“百家爭鳴”,實際上都是關於中國畫改革討論的延伸。在這沸沸颺颺的討論中,每一次的論爭都是激烈的,都具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20世紀中國畫的發展,似乎始終是同這樣的理論上的憂患意識聯繫在一起。這從一個側面提示中國畫發展的前途和希望所在。——編者

為了更好地將中國畫推向世界,提高中國畫的國際認知率,第三屆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特選址香港舉行。1月18日,本屆當代中國畫學術展于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隆重開幕。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方增先、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立辰、中華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基金協會副理事長龔育才、香港藝術發展局局長馬逢國、香港浸會大學教授萬青力等來自境內外的107位藝術家代表和13家新聞媒體出席了畫展開幕式。開幕式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藝術服務中心主任胡克主持。

看畫展:呈現多元化的風格

為了舉辦一場高水準、高品質的學術展覽,活動主辦方可謂下了不少功夫:單是參展的作品就是從3000多幅優秀作品中精挑細選出的,而為了體現中國畫科的豐富性和地域性,參展藝術家不僅有中國內地各繪畫流派的代表性畫家,還特邀了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的華裔畫家及中國香港特區、台灣地區的優秀藝術家,不僅有老一輩藝術家,還有很大一批年輕新派的藝術家群體,基本涵蓋了中國畫各畫科流派的頂尖藝術家的精品力作。正如馮遠在開幕式上所講的:“參展作品涵蓋了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的成果,尤其是中青年藝術家在傳統基礎上的積極創新,體現了中國畫的變化和發展,展示了新時代發展下廣大美術家的整體創作狀態,弘揚了我們民族文化的精神。”

香港創美書畫院的總監李懿殷,在展場中對記者談到,在香港這個快餐文化、當代藝術氣息濃厚的城市能夠看到如此高規格的中國畫展實屬難得,她學生時代就已熟知的方增先、姜寶林、朱振耿、崔振寬等名家在此次展覽中均有作品展出,這次展覽不僅為香港人奉上了一道經典的藝術大餐,還熏陶感染了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粹的熱情。

聽論壇:改變“立交橋”的現狀

中國畫學術論壇在舉辦學術展覽的同時,最重要的活動是要舉辦相關的學術討論和主題演講,邀請參展藝術家和理論家共聚一堂,就當下大家關心的中國畫的傳承與創新問題進行討論。而這也成為該活動的品牌欄目,舉辦三屆以來,雖然每屆討論的話題基本一樣,但每次大家在交流中都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和思想上的共鳴。

在第三屆學術論壇的討論中,對於繪畫和理論的關係問題,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點之一。中央美術學院的教授薛永年認為,在當下創作繁榮和理論開拓的背景下,繪畫界和理論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兩者的關係就如同一座“立交橋”,雖偶有交集但似乎總是各走各路,這是不正常的。大家應該立足於民族文脈的追尋,相容互補,共同致力於民族文化的發揚和傳播。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尉曉榕則號召大家多讀書,讀好書,向學者型藝術家發展。

這次參加學術論壇的很多人物畫家都受過浙派人物畫家方增先的影響,對於大家關心的人物畫創新問題,方老師談到,人物畫發展到今天,出現的問題最多,但也是成就最大的,人物畫家如同勇士一樣,在創作過程中要經過很多困難,但是要創新最關鍵的還是觀念的創新,要有全球化的觀念去思考問題。來自華東師範大學的教授朱振庚也認為,傳統與創新並不矛盾,而在於創新的勇氣,所謂多元化不在多而在卓越,創新不在新而在卓異。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立辰與四川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林木均連續3次參加過中國畫學術論壇的系列活動。他們談到,與往屆相比,本屆活動從展覽到論壇在學術性、規範性方面都有所提高,從之前中國畫的創作規律轉向其本體規律進行了更深入的研討,不同地域、不同流派藝術家的創作觀點及理論家的學術觀點都有所反映,同時,這次活動放到國際化、現代化的香港舉行,促進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繼承和發揚。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