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繪畫

瓜熟蒂落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19 02:08:12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文/王磐德

作家著文,詩人作詩,都是有感而發。畫家作畫也不例外。如何將心與筆更好地表達心聲,這是一個畫家應該畢生探索的問題。這個探索的過程,也是一個畫家不斷地實踐和創作,形成自己風格面貌的過程。

如果沒有情,不可能畫出好作品,再高超的技巧也是為了表達感情服務的,感情沒有了,技巧又焉能存在?

形式是表達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一幅作品採用何種形式,是由它所表達的內容來決定的。內容與形式緊密相連,不可分割。有些人不想下苦工夫,在形式的探索上嘗到一點甜頭後,不管表現何種內容,都是用一種手法,以不變應萬變,畫面上形成一種符號的編制和排列,而忽視了對事物、對生活的不同感受。這種現象在當今中國畫壇呈愈演愈烈之勢,致使許多剛入道的畫者不去下工夫打基礎,深入生活,發掘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就直接進行某些符號的編制,這實在是對形式的一種片面理解。

繪畫的形式和技巧,不存在新與舊的問題,而要看形式和技巧是否與畫面所要表達的東西相吻合。不能孤立地以形式的新與舊來評判畫的高低,因為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繪畫面貌和特點。

筆墨,從外表看好像是孤立的技巧性的東西,但它實際上反映著作者的藝術追求及各方面的修養,表達著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和體驗。八大山人作品的孤傲、冷漠,齊白石作品的質樸、天真,黃賓虹作品的渾厚、華滋,每一根線、每一個點,都體現著作者對藝術的不同感受。在臨摹時,不能只看前人用了什麼技巧,而應探尋作者為何這樣表現,從各方面透徹地理解作品,而不僅僅是臨摹作品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學習、研究作者的創作思想。

許多人想自立門戶,想當大師,不甘寂寞,急於求成,這是否遵循了藝術的發展規律?形成自己的語言和風格是好事,但個人風格是藝術家通過長期的探索實踐而逐漸形成的,瓜熟才能蒂落。沒有對現代各種流派作品的深切了解和研究,沒有對本民族審美意識和傳統文化的透徹認識,缺乏紮實的繪畫基本功,是不會創造出成熟的個人藝術風格的。

大凡做學問的人,都要保持一個平常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受功利思想的影響,更不為時尚所左右,認定自己的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終會有所成就。時尚的東西,可能在一時很火,但不會長久地風光燦爛。好的東西,就像陳年老酒,時間愈長,香味才愈濃。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當代水墨:僅僅關注筆墨情趣不可取
· 走近祖先文化——蕭墅文思隨筆墨痕(四)
· 筆墨五十年
方增先人物畫大展亮相杭州
· 筆墨風流徐惠泉
· 筆墨積微,真思卓然——評韓朝的山水畫藝術
· 筆墨風格
當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