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春世界雕塑公園雕塑藝術館展出的第11屆全國美展首展雕塑展中,老中青三代雕塑藝術家們的作品在這裡絢麗綻、爭奇鬥艷。然而,當人們正在盡情徜徉在雕塑藝術的海洋中時,還有一群人卻在以他們特有的姿態奔忙於園區內——他們就是每天不停為園中的景觀雕塑進行“裝扮”的環衛工人們。與20年前一些老雕塑家還得自帶清洗工具上街為其作品進行“打扮”相比,現在停駐在園內的雕塑的確要幸運很多。然而,不是所有景觀雕塑都能獲得這種待遇。伴隨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圍繞城市景觀雕塑的相關問題只會不絕與耳。
創作之難:甲方乙方的拉鋸戰
改革開放30年以來,城鄉發生的最大變化莫過於都市化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古人云:倉廩實而知禮節。當物質生活逐漸富足,人們自然開始關注周圍環境的美化,被納入公共藝術範疇的城市景觀雕塑隨之興起。一時間,各大城市竟相熱衷於“造像運動”,從寫實到抽象,從幾米到十幾米甚至幾十米,各類各形質的雕塑如雨後春筍般闖進人們的視野。
做大型城市景觀雕塑需要高額的成本和時間,然而出資方往往會限制工期,一個十幾米高的雕塑通常會被要求在短短的一年甚至半年內完工。這個時候,藝術價值往往會被“面子工程”所取代。更讓人擔憂的是,中國這個人情社會中的利益爭奪。廣東某處雕塑由於沒有交給本地雕塑家,曾引起過當地美術界的強烈抗議。即便是交由當地藝術家創作,也存在著某種遠非藝術價值可以衡量的標準在左右雕塑最後的面貌,天津某處極富地方特色的景觀雕塑曾因某領導的好惡面臨被拆除的尷尬境地。城市景觀雕塑的審美價值在出資方的金錢大棒面前顯得脆弱無比,城市雕塑從來就不僅僅是藝術。
話説回來,城市雕塑的藝術價值終究要到創作者那裏追根溯源。面對一些莫名奇妙的抽象雕塑,我們不禁要問,那些大型城市景觀雕塑的創作者具備這種能力嗎?儘管國家有關部門已要求從業者具備相關資質,但問題是一個地區的城市雕塑往往不是由本地區最優秀的創作者完成的。放下這背後的人情關係不説,僅從藝術層面考量,從全國各大美術學院雕塑係畢業的學生,在校期間能完成與真人等大的雕塑已屬不易,面對需要放大幾倍的大型景觀雕塑,不經幾年甚至十幾年的磨練,要想做出一件“可以留下”的作品絕非易事。
維護之難:公民素質的尺規
除了創作外,城市雕塑與架上雕塑最大的不同就是面臨著一個維護管理的問題。這也是記者為何在文章開頭為長春世界雕塑公園內的雕塑叫好的原因了。我們看到了太多滿面灰塵的“小女孩”,看到過太多“殘缺美”,看到過有人將街頭雕塑請回家獨賞,就連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內的雕塑被破壞的報道也頻見報端,這些都讓我們反思,為什麼要花這麼大力氣建造城市景觀雕塑呢?
想必它不是政府的形象工程,因為我們已經有那麼多高樓大廈可以炫耀,想必它也不是藝術家競技的舞臺,因為從雕塑語言本身而言,架上似乎更符合藝術價值的體現。説到底,它們是為了美化我們共同生存的城市空間。一件成功的城市景觀雕塑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名片,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精神的承載者,如自由女神之於紐約,如撒尿小英雄之於布魯塞爾。不過,我們更不該忘記,生活在那個城市的人民是以一種怎樣的態度來守護自己“人類靈魂的凝聚體”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