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張文新的寫實油畫 |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26 11:01:31 | 文章來源: 《中國藝術家》 |
文/邵大箴 油畫作為純粹的藝術在中國傳播,只有一百來年的歷史。20世紀初,當西方藝術走向現代主義道路、冷落寫實藝術時,歐洲的古典寫實油畫卻受到中國大眾的青睞。其實,畫界雖有力提倡現代主義藝術的聲音,但處於大變革過程當中的中國社會,因需要用藝術作為啟迪大眾智慧、推進改革的手段,仍然選擇了雅俗共賞的寫實主義油畫。中國藝術界的仁人志士認識到,寫實油畫對現實、歷史和對人們生存狀態的關注,它語言中包含的力和美,是對中國文化和藝術有益的補充。中國幾代油畫家從李鐵夫、徐悲鴻、劉海栗、顏文梁到吳作人、王式廓、胡一川、董希文、羅工柳、艾中信,到高虹、詹建俊、靳尚誼、何孔德以及本文將要評述的張文新等,都孜孜以求地為傳播寫實油畫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經歷了一段坎坷的歷程之後,寫實油畫不僅在中國已經紮根,且取得豐碩的成果。 張文新1948年投奔解放區的華北大學;1949年,他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1955年他被選送到由蘇聯畫家康•馬克西莫夫主持的“油畫訓練班”學習;之後,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創作,深入研究油畫藝術的魅力,有許多成功的創新探索,成為中國油畫界一位頗有成就的藝術家。張文新更堅定了自己的藝術信念:寫實油畫有廣闊的前途,走現實主義的藝術道路。在美國期間,他沒有停止中國題材的美術創作,更沒有忘記自己振興中國油畫藝術的宿願。90年代中期之後,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國題材上,不斷回國寫生並有不少新作問世。新世紀開端,張文新在內心醞釀已久的創作題材,提示他必須回到培育他藝術生命的故土,他毅然回國,目前他在北京勤奮地從事藝術創作。張文新在油畫藝術中講究生動的“書寫性”,畫中的對象不僅富有內在的動感,而且還體現出藝術家對其獨特美的觀察與表現。他的畫中不論是寫實的人物形象,還是背景上含有寫意的山巒、樹枝,在造型和色彩語言上都有舒暢的流動感。 他創作了一系列形神兼備的當代知名人物肖像,如《周廣仁在練琴》(1962)、《衛天霖》(1973)、《陳景潤》(1979)、《戈沙》(1982)、《曹禺》(1983)、《盛中國》(1986)、《柔道冠軍唐林》(2000)和一些普通人的肖像如《練琴》(1976)、《穿黃毛衣的濱力》(1980)、《克瑞斯汀》(1997)、《簡妮佛•李》(1999)等。他通過對人物的外貌、表情,刻畫人物內心世界。他説:“畫肖像必然要涉及這個人物的自然特徵,社會的、歷史的印記、心理狀態以及或許只有短暫閃現的表情”。他筆下的人物有吸引人們視覺觀賞的“瞬間感”,又有耐人尋味的“持久感”,即體現人性本質一面的特徵。 他的作品中詩意和音樂節奏感無所不在,即使在2004年他受一張抗日戰爭時期歷史照片啟發創作的《悲歌》,其悲壯的基調鮮明的滲透在造型與色彩之中,猶如一首壯烈的音樂史詩。總之,張文新筆下的創作或具有震撼人心的史詩性,或富有抒情的美感。他認為,油畫的民族風采或民族氣派,主要表現于精神,而不在表面的形式。基於這種認識,他至今仍然精力充沛的發掘寫實油畫的表現力,追求自己油畫藝術的完美。
張文新藝術簡歷 張文新,天津市人。 1949年畢業于華北大學美術系。1946年後為北京畫院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從事巨幅軍史畫創作,如《巍巍太行》1979年獲文化部獎併為中國美術館收藏,《一往無前》等陳列于北京中國軍事博物館;1987年赴美國講學並舉辦畫展,成為美國油畫家協會大師會員、丹佛美國藝術家會員和奧克拉荷馬西部藝術國家學院客座畫家。他的作品在美國多次獲獎,作為大師會員在美國油畫家協會11年連續獲人民票選獎10次,曾出版有限印刷油畫4種,在美國十多個州博物館、研究所和畫廊舉辦過30余次個展和聯展;在亞利桑那的斯卡思德美術學校丹佛美術學校和懷俄明的傑克遜學院教學。他的藝術在美國受到高度評價和普遍歡迎。 特別聲明:本稿件未經藝術中國網站書面許可,不得轉載。 |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