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紐約時報》對曼谷越來越繁榮的藝術品市場做了非常精彩的分析,其中大批移居海外的人參與到市場中來,對於市場繁榮貢獻很大。
上世紀70年代,一批泰國人和一些移居海外的人創立了“Bhirasri現代藝術學院”,其中的藏品均由泰國人及海外僑民進行捐贈。在女主席去世之後,學院于1988年關閉,其中館藏的藝術品目前均保存在倉庫中。
學院現任院長查維察·普羅瑪(Chatvichai Promadhattavedi)坦言,正是Bhirasri現代藝術學院的關閉才促使政府開始創立曼谷藝術文化中心。
曾在芝加哥藝術學院進修藝術管理學的Gaweewong表示:“Bhirasri現代藝術學院開啟了曼谷當地及海外人士為後代打造基礎藝術環境的重要一步。”
到了80年代,奧地利人Alfred Pawlin經營的Visual Dhamma畫廊成為第一家代理泰國本土藝術家及海外藝術家的海外畫廊。
自90年代中期開始,曼谷的商業畫廊環境開始如雨後春筍。2012年11月,在泰國出生、擁有印度英僑和德國血統的藝術品藏家Rene Feddersen在曼谷開辦338 Oida畫廊,其代理的泰國藝術家包括Mit Jai Inn和Chitti Kasemkitvatana,還有諸如Achim Kubinski和Dennis Balk這樣的海外藝術家。
Feddersen説:“現在全球藝術界越來越關注像泰國和馬來西亞這樣的地方,這也是我為什麼選擇從收藏轉向畫廊業的原因,因為我覺得,這裡面有著巨大的商機。”(張天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