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治愈文物戰傷最少要100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05-13 21:58:30 | 文章來源: 青年參考

敘利亞博物館中因戰爭被盜走的一個雕像和一幅馬賽克壁畫。

敘利亞博物館中因戰爭被盜走的一個雕像和一幅馬賽克壁畫。

2008年4月,伊拉克的工作人員正拿著敘利亞政府歸還的古巴比倫文物。

2008年4月,伊拉克的工作人員正拿著敘利亞政府歸還的古巴比倫文物。

為追回文物,不惜向走私者購買

為了重獲丟失的國寶,伊拉克第二大博物館——蘇拉曼尼亞博物館,不惜向走私分子“購買”被偷走的文物。

這座博物館坐落在半自治的庫爾德斯坦北部,為了讓展櫃再次“豐盈”起來,博物館的管理層萬般無奈之中出此下策。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這一舉動被國際社會和伊拉克藝術界批評為“病急亂投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蘇拉曼尼亞博物館項目的負責人斯圖爾特·吉布森説,“UNESCO和其他國際博物館組織的原則是,不從偷東西的人手中買回藏品,因為那會鼓勵偷竊。這個原則沒有商量的餘地。”

吉布森透露,雖然在國際組織看來,這個決定“大膽而且瘋狂”,但庫爾德人似乎非常固執,因為蘇拉曼尼亞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發現,它非常有效。

購買決定公佈後,一位走私者很快拿出了“珍藏”的蘇美爾人手寫文稿,是巴比倫時期的文物。這正是該博物館遺失的藏品。走私者要價600美元,博物館負責人欣然付款。

倫敦亞非學院的中東問題專家法魯克·阿爾拉力告訴CNN説,這個小紙片上記載著目前發現的關於民主的最早論述,大概出現在西元前1800年到西元前900年之間。他説,“最諷刺的是,3000年後,伊拉克仍在尋求民主之路。”

蘇拉曼尼亞博物館另辟蹊徑的“尋寶”方式,讓其他國家的同仁瞠目結舌。多數丟失珍寶的博物館都在等待國際社會和國際刑警組織將藏品送到府來。

UNESCO官員松浦是阿富汗國家博物館的項目負責人。阿富汗戰爭開始後,失竊的文物數量直線增長。但松浦卻很樂觀,“很多相關的個人和組織是為了暫時保護文物的安全才收留了古董,一旦新的博物館修好,人們就會自動歸還文物。”

但有人認為,將竊賊和走私販手中的藝術品奪回來,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此外,一些私人收藏家也不會拱手讓出高價買到的珍品。

文物“回家”,可能需要100年

為追回伊拉克、敘利亞、阿富汗等戰亂國家的文物,國際社會提供了大量援助。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報道,2008年4月,敘利亞政府將701件文物歸還給伊拉克,這些都是在2003年那次轟動世界的博物館盜竊案中失竊的珍貴文物。銷贓者在將文物偷運出境時被敘利亞警方逮捕,當時發現的文物裝滿了17個箱子,其中有大量金子做成的項鍊、匕首、陶器。

無獨有偶,2012年2月2日,德國歸還了45件伊拉克國家博物館的藏品,其中包括亞速人皇宮中的寶石和蘇美爾人的戰斧。這些文物被德國政府在私人拍賣會上沒收並充公後,被交還給了伊拉克政府。德國的法律規定,1990年後走私獲得的伊拉克文物必須交還給伊政府。

伊朗英語電視臺Press TV稱,經過10年的努力,伊拉克國家博物館現已收回13.3萬件丟失的文物。

館長哈桑告訴NBC,有些歸還的文物是贗品,因為真品上有博物館打上的序列號;還有一些是最近剛被挖掘出來的文物,顯然來自戰爭期間的非法挖掘。

對那些“丟失”的敘利亞文物,丹尼爾·索爾對福克斯新聞網説,“這些東西不會呆在大馬士革或阿勒頗的房子裏,它們顯然被偷運出國,進入了地下藝術品交易網路。”“藝術品最終會在收集者和金錢聚集的地方現身,”索爾説。“對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感興趣的主要是歐洲人和俄羅斯人,中國人對此就沒什麼興趣。”

巴基斯坦考古學家艾哈邁德·達尼説,多數從阿富汗偷走的文物都取道巴基斯坦流向世界,雖然兩國都簽署了1972年聯合國《世界遺産保護協定》,但仍無法阻止文物走私日益瘋狂。“自塔利班控制了赫拉特後,大量的古董開始涌向巴基斯坦。”達尼稱,買家主要是外交官,因為普通的巴基斯坦人無法負擔其高價。

根據索爾的經驗,假以時日,這些藝術品會逐漸物歸原主。在如今的資訊庫和打擊販賣藝術品的刑警幫助下,找回失竊品的希望會更高。不過他估計,可能需要100年以上,才能讓戰爭中失竊的文物全部“回家”。

“殘廢”了的古跡無法重建,也斷了當地人的生路

文物可以歸還,但是歷史遺址卻無法重建。英國廣播公司(BBC)稱,歷史學家艾瑪·坎利夫認為,阿勒頗老城受到的破壞,多數無法修復。

坎利夫一邊在敘利亞考察,一邊記錄該國文物的破壞情況。這份並不光榮的記錄長達200頁,其中大多數都是無法修復或需要付出很大代價才能掩蓋的創傷。

反對派公開要求政府軍為破壞歷史古跡負責,因為後者讓這些曾經的旅遊勝地變成了戰場。敘利亞當地的活動家,也在控訴阿薩德政權破壞了12世紀的阿莫奇城堡,福克斯新聞網稱,在2012年3月的戰役中,政府軍用推土機把它的所有墻壁都推倒了。

美國《環球郵報》在報道中説,“交戰雙方中都有有識之士,知道這些古跡的重要性。相信文化部的人為了保護這些遺跡,盡了最大努力。但我們也不知道他們能做多少,畢竟他們依賴的政府正是炸毀這些古跡的始作俑者。”

BBC報道,敘利亞民眾對國家文化遺産的破壞,都非常痛心。對他們來説,這些遺跡不僅是歷史的饋贈,更是很多人的謀生之道。和平時期,旅遊業是敘利亞的支柱産業。敘利亞人仍然盼望著,戰爭結束後,遊客還會重新回來,為這個國家帶來財富和尊重。文物古跡的“傷殘”,磨滅了他們的希望,也斷了他們的生路。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深受戰爭之苦的阿富汗。UNESCO的2013年計劃中,包括修復阿富汗戰爭中受摧殘的建築,比如喀布爾博物館、賈姆尖塔、皮亞達清真寺等10處在戰火中受損的古跡。但關於它們“是否該修復、該如何修復”,卻在阿富汗國內引起了爭論,至今仍沒有結論。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