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大都會邀請藝術家參與3D列印計劃,藝術史從此改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6-21 17:21:37 | 文章來源: 藝訊中國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紐約報道——陳列在大都會博物館的卡諾瓦(Antonio Canova)的《奈亞德臥像》(1819–24)有點不大對頭,表面被分裂成了許多多邊形,原來細膩的曲線被折出尖銳的棱角。西元六世紀北齊代的中國石獅子長出了鬍子。布奇(Ippolito Buzio)的路以撒-德蒂半身像原本平靜的表情變得憤怒猙獰。這些畸變可不是 Banksy 式的破壞;破壞博物館藏品的其實是一幫手裏掌握著三維掃描軟體和 Makerbot 3D 印表機的科技藝術家和設計師。

本月早些時候,博物館主辦的“Met 3-D”駭客馬拉松(想像一下這樣的場景:一群程式員被關在房間裏,要創造點酷玩意出來)活動邀請了一幫高科技人士,包括 Makerbot 創始人 Bre Pettis、藝術家 Marius Watz、設計師 Anney Fresh 和 Liz Arum 教授,把畫廊交給他們任由處置。這幫人結合攝影和軟體技術,給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藏品製作了三維模型,然後將模型上傳到 Makerbot 的網站 Thingiverse,這個網站收集3D列印的圖解模型,然後免費發佈給公眾使用。

三維模型技術的突飛猛讓藝術家可以用數位技術對大都會的藏品進行混合,給石獅子加上鬍子,或者像 Todd Blatt 那樣把他們自己的臉換到《奈亞德臥像》上。在虛擬環境裏做好了這些作品的混合後,創作者可以用 Makerbot 的3D印表機列印出全新的合成物體。

這個駭客馬拉松的結果是挑釁而好笑的,但這次大都會活動的內涵卻絕非兒戲。博物館正在把一些藝術史上最重要的物件開源,讓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他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它們互動。如果你無法親身來到大都會,現在就可以把藝術品拿到你身邊去,用不著簽什麼租借協議。想要觸摸作品?列印出來就行了。

數位藝術平臺 s[edition] 首席執行官 Robert Norton 在《Wired》雜誌的專欄中提出了相同的問題,他提出為什麼博物館不能發佈已經進入公共領域的藝術品的高解析度數位複製品。在 Makerbot 上的文件解析度還沒有用到最高,不過對與把藝術品更多地向公眾開放這個使命,這次活動無疑是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在網際網路時代,有了3D列印這樣的技術,即便是最傳統的博物館也不再需要圍墻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