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丹尼爾·布爾倫展覽“建築、反建築:調換”盧森堡舉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10 19:43:56 | 文章來源: 藝術眼

文\陳小可編譯

 

丹尼爾·布爾倫(Daniel Buren)個展日前在木丹藝術館大禮堂所舉辦。該成果是木丹藝術館和蓬皮杜-梅斯中心聯合邀請各位藝術家在館內空間的連接處進行裝置創作的一部分。正如他的作品經常涉及的內容一樣,藝術家為木丹藝術館所孕育建造的裝置要以“框架”為題,同時需要兼備審美性、建築性和公共空間性,借助以上條件在某些方面表現出明顯的陳列藝術性。

丹尼爾·布爾倫已經開展類似作品創作長達四十多年,是盧森堡人民耳熟能詳的藝術家。2001年,他創作的一系列大型室外建築物如“從一個環到另一個環-借用景觀(D’un cercle à l’autre Le paysage emprunté)矗立在盧森堡市的不同方向,受到了當地居民的感激和稱讚。以橙白相間的條紋裝飾廣場的平面,配以大的圓孔方板從中穿過。通過呈現框架型建築物的“形象”,將我們的注意力引領向城市美麗風景不同的側面。這種特殊的條紋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一個“視覺性的工具”,沒有任何特殊涵義,但是他的作品象徵,已經演化成了一種符號,這種符號從基本上就會吸引人們的注意力,讓人久久凝視。久經時間考驗過後,自然成為了藝術家特有的標簽。

通過在木丹藝術館的裝置作品,丹尼爾·布爾倫解讀了藝術博物館中最具象徵意義的“框架”,它得名于貝聿銘的建築風格,也是一個帶有些許諷刺意味的顛覆。受邀為中央大禮堂(其本身就是貝聿銘建築學的集中體現)進行藝術展覽創作的丹尼爾,面對其本身所存在的“束縛”時,將一整個建築碎片都放進大會堂中。這些都按等比例大小的藝術博物館臨時館創作。

通過展示和安裝這個難得的比例結構建築物,丹尼爾不僅強調了博物館的某些建築特色,也凸顯他作為一個“未開啟的信封”的藝術建築功能,這不是第一次顛覆這樣的博物館建築。正如在一些發言他所説到的,在博物館內展出博物館,人們注意到內部和外部之間的界限,不僅僅是建築,而是藝術本身。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