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海外

德國贗品家族的誕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1-29 16:01:16 | 文章來源: 新金融觀察報
分享到搜狐微網志

2006年冬天,位於德國科隆的Lempertz拍賣行以290萬歐元的價格拍出了一幅名為《紅馬》(Red picture with horses)的畫作,買主是一家位於馬爾他的公司。雖然這幅作品號稱出自德國著名表現主義畫家坎本東克之手,但是因為其高昂的價格,還是讓馬爾他人採取了謹慎的態度:他們轉向一家位於瑞士的畫廊聽取意見,結果卻驚訝地發現,在拍賣之前這幅畫從未進行過真偽鑒定。

從這幅《紅馬》開始,一起震驚全球藝術界的連續制假行為浮出水面。事件背後的主角是一個名叫沃爾夫岡·貝特萊希(Wolfgang Beltracchi)的德國人,據目前的估計,在十餘年的時間裏,他的手中誕生了35幅偽作,涉及金額高達1500萬歐元。上當受騙者除了無辜的買主、藝術商之外,還包括像佳士得這樣的知名拍賣行甚至被仿製者的親屬。除去沃爾夫岡本身制贗手法高超之外,精心捏造的謊言和巧妙的操作手法,也令這場藝術品制假行為顯現出諸多鮮見的特徵。

制假 精細分析選目標

對文物制假者來説,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最難以模倣,因為這類藝術家的作品數目明確,容易查證;而古典藝術家的作品又常常是贗品氾濫的重災區,即便能夠在技術上仿製得天衣無縫,但讓小心翼翼的鑒賞家和買家信服卻依然是件困難的事情。可是通過細緻的研究,沃爾夫岡自信找到了一個容易被人忽視的空白——他瞄準了一批德國表現主義畫家,這些畫家生活年代不遠不近,多在一個多世紀之前;他們的聲名遠不及畢加索、凡·高那般顯赫,卻也頗得市場青睞,拍賣價位時常達到百萬歐元。在制贗對象選擇這個第一步驟上,沃爾夫岡便展現了自己的風格——貪婪,但始終謹慎。

雖然沃爾夫岡找到的“空白”不是那麼的引人注目,但德國表現主義畫家作為一個曾經活躍的藝術群體,依然吸引了一部分專家進行細緻研究。這些畫家的作品名錄清晰,流傳有序,並且因為照相術的發明,其中許多即便已經遺失,卻也有影像證據。面對這樣的困難,沃爾夫岡採取的辦法依然是“鑽空子”——他從歷史深處翻出了一位叫做阿爾弗雷德·弗雷希特海姆(Alfred Flechtheim)的猶太人,阿爾弗雷德是德國魏瑪共和國時期最著名的藝術商人之一,活躍在一戰之後到二戰之前這段短短的時期內。1933年納粹上臺後阿爾弗雷德離開德國,並於1937年死於倫敦。這位猶太商人的經歷十分符合沃爾夫岡的心意:既有輝煌的收藏聲名,卻又流離于亂世,諸多細節蒙上了歷史的塵埃。

通過將阿爾弗雷德的藝術藏品名錄與相關藝術家的作品名錄兩相比較,沃爾夫岡最終確認了自己想要制假的對象——那些曾被收藏,已經遺失,並且沒有影像記錄的畫作。

售假 精緻工藝開綠燈

沃爾夫岡的欺騙之路來到了最後的關頭——讓鑒賞家和拍賣行相信。對於所有的制贗者來説,最大的困難是説清自己手中“産品”的來源。在這個問題上,沃爾夫岡再一次展現了自己的細緻——捏造完整的家族謊言。

“家族”並非沃爾夫岡自己的家族,而是來自於其妻海倫娜。海倫娜的祖父維爾納·耶格爾斯(Werner Jaegers)是科隆當地的知名商人。在向拍賣行推銷“産品”的時候,沃爾夫岡和海倫娜會聲稱這些都是繼承自維爾納的遺産,而維爾納獲得這些畫作的“來源”便是前文所述的猶太商人阿爾弗雷德。

儘管後來據德國警方調查,根本沒有任何跡象顯示維爾納對藝術感興趣。更加諷刺的是,維爾納曾經是納粹黨黨徒,而猶太人阿爾弗雷德早在1933年就逃離了德國。

雖然只要進行稍微細緻一些的了解,便可以免於上當。但是眾多藝術商和拍賣行卻依然中招。一方面,是因為當今拍賣行業競爭的激烈,從未在市場上出現的藝術品常常能夠引起轟動,卻數量稀少,一般藝術行都不願錯失機會。另外,沃爾夫岡在操作手法上又極盡狡猾:Lempertz拍賣行起初拒絕過他的一幅贗品,但是沃爾夫岡後來將真跡與偽作摻在一塊送拍,以混淆視聽。不僅僅是Lempertz,連全球最大拍賣行佳士得也曾走眼——1995年10月,一幅名為“少女與天鵝”的偽作由佳士得拍出,成交價格達到67,500英鎊。

然而除去以上因素,讓沃爾夫岡最終能夠大獲成功的,卻是他本人的才華。相較于其他致力於“作舊”工作的制假者,他的贗品並沒有太多的“科技含量”,而是憑藉繪畫上的天才彌補一切。《紅馬》被拍出後,心存疑慮的馬爾他買主接受瑞士畫廊的建議找到Lempertz拍賣行,Lempertz的答覆是經坎本東克的兒子口頭確認,此畫確為其父作品。後來通過儀器鑒定,發現此畫中存在一種100多年前並不被使用的顏料,這才讓一場長達十餘年的連續藝術品制假案浮出水面。

目前,有關此案的調查仍在進行之中。因為造成的重大損失,沃爾夫岡難逃法律的裁決。但是對於他的才華,即便是受害者也不吝讚美。甚至因為大量拍出他的偽作而聲名受損的Lempertz拍賣行也不得不如是感慨:“這些騙子可真是聰明又可惡!”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