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電影人艾瑞克•侯麥 (Eric Rohmer) 今年一月十一日去世,享年八十九歲,晚年的時光裏,清瘦幹練的侯麥,看上去儼然一位詹森教修士。清癯、冷峻的外表下,一雙洞悉世事的眼睛,透出藍色的智慧之光,在整個電影創作生涯中,侯麥以理性、含蓄的影像風格而廣為人知。在新浪潮的推動者裏,侯麥屬於較年長的一位,比特呂福和戈達爾要早十年出生,稱得上是新浪潮的傳奇人物,其作品拒絕流行的美學和政治潮流,堅持自己純粹的創作方向—-對情愛的遊戲進行嘲諷揶揄。在長達半個世紀的創作裏,侯麥在主題和風格上,一直都不夠激進,審慎中庸,他的作品似乎對外部世界的風雲變幻漠不關心,而對此他非常堅持,或者説極為保守,這位極簡主義大師、平凡哲學家用藝術小心翼翼地守護著他的中産階級小天地,究竟如何評價侯麥的藝術,主要在於我們從何角度去看待它,侯麥自己曾表示過:藝術家的作用就是要編排愉悅。從第一部長片《獅子星座》(The Sign of Leo, 1963)燠熱的八月街頭,到最後一部作品《愛情誓言》(The Romance of Astrea and Celadon) 裏十五世紀高盧秀美的世外桃源,明麗的布景安排,體現了他協調一致的創作方法,而人們卻常常誤會為矛盾而不合理。導演在關注點上的精確壓縮,在風格和視野上有意為之的限制,形成了對社會充分而透徹的觀察,以及精心編排下的賞心悅目。
與他的新浪潮戰友們相比,侯麥並不激進、冒險,也不急於打破傳統,但這並不表示他對電影的熱情比別人就少,事實上,他是一位十足的電影狂。侯麥以寫評論而出名,之後(1957-1963)成為了《電影手冊》的編輯,是茂瑙(Murnau)、霍克斯(Hawks)、希區柯克(Hitchcock)和普雷名格(Preminger)的擁護者。只是侯麥對電影接觸的比較晚,他曾説:“十六歲前,我還什麼都沒看呢,”所以,他吸收和産生的影響不如戈達爾、特呂福和裏維特等人那麼大。侯麥的《獅子星座》和裏維特的《巴黎屬於我們》(Paris Belongs to Us, 1960),雖然都是二人的首部長片,裏面的主角都是流亡巴黎的美國人,但是在基調上大不一樣。侯麥和裏維特分別都受到了弗萊茨•朗(Fritz Lang)的影響,但是侯麥出人意料的喜劇傳統可看到雷諾阿的影子,尤其是雷諾阿的《布杜落水記》(Boudu Saved from Drowning, 1932),而裏維特放大的妄想症奇談在朗的 《大都會》中電梯、屋頂、巴別塔中都可找到印證。
導演侯麥在《愛情誓言》拍攝現場、法國、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