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其他畫家,如伊門道夫(Immendorff),阿爾伯特 • 厄倫德(Albert Oehlen),維爾納 • 比特內爾(Werner Büttner),馬丁• 基彭貝格(Martin Ki e erg)等等,這些畫家在題材上也選擇了那個時候的各種社會政治事件,但在形式上則喜歡他們認為現代的,從五十年代發展出來的平面美學表達方式。裏希特與他們不同,他的作品不是冷嘲熱諷的,而是用辛辣的玩笑吸引公眾,表達他的態度,這個意義上説他也可被看作一名政治題材藝術家。
2006年創作的油畫“革命的田園生活”(Revidyll 畫3)(378x248cm), 題目取材于革命和田園生活。他從圖片檔案中選用了1924年El Li tzkys 為列寧演講壇所作的著名設計(圖4)和Alexander Rodtschenko 所攝的史達林時代的跳水運動員(圖5)。兩者拼接在他的畫面中,仍然運用怪誕的刺目的色彩,表達了追求自由的革命行為。在2001年的展覽中,他甚至展示了報紙照片、滑稽畫和雜誌封面,他的畫冊也經常如此編排,顯示他想法的出處。他將政治的陳詞濫調當作共同立論基礎,消解任何的單一性,致力於揭示矛盾性。為此,使用了所有創作手段和繪畫語言:強烈的色彩,挖空心思的構圖,效果顯著的光感,易懂好記的故事。保持著對所得資訊的疑問姿態,使政治歷史美學化,使其進入大眾視野,讓悲哀的題材轉變成美學的結果。
裏希特並沒有明確表達人們對他政治畫家定位的反對態度,但他也説自己不渴望得到這個稱謂,他認為將藝術作品分類,這只是評論家們慣常採用的手段。但是他説自己不是一個道德説教者,也不是一個“道德畫家”。他自認和其他用政治做題材的藝術家的不同之處在於,不會有興趣去描述正誤,也不會以好壞善惡來判斷社會和政治。他認為,對於一幅畫的感受不應該是單一的,而是錯綜複雜的,正如生活本身。傳播真理,也不是繪畫的任務。但他個人,倒是很願意去傳播人所共知的道理,當然,他希望人們不要去做那些在他畫裏看到的事情。
丹尼爾 • 裏希特與約納塔 • 梅塞(Jonatha Me e)和內奧 • 勞赫(Neo Rauch)同屬當代最搶手的德國畫家。他認為這都是臨時的,也許後天他們三人就會被另外三個人取代。有趣的是,德國繪畫承載著歷史意義,約納塔 • 梅塞通過癲狂和調侃的形式,內奧 • 勞赫從夢和保守思想出發,裏希特則從負面的歷史畫的廢棄物著手,來表現這一歷史性。在這“三駕馬車”中,裏希特認為自己是最少具有德國標簽的畫家。儘管他是公認被看好的德國藝術家,目前每幅平均40萬歐元左右,在一次訪談中,裏希特被問及他的作品與繪畫市場定位時,他豪不掩飾的回答,他自己認為價格還應該高一點,因為藝術作品中的想法也應該是付費的。詼諧中頗有朋客無拘無束的風範。
隨著其作品價格的攀升,人們對裏希特本人的興趣也在提高。對此,他認為,有人不滿足於只談作品本身。17年來(東西的統一),藝術不僅僅是在小範圍內被關注和利用,因此一些人需要製造藝術家的神化。這些都是市場營造藝術家本人形象的需要。在被問及是否感興趣一些大的藝術拍賣展覽的時候,裏希特表示不願意參觀那些大的展覽,但他也不懷疑在這些展覽中蘊藏著創造性。也許藝術創作與製作昂貴的鐘錶和手工製鞋是一個道理,藝術市場不存在崩潰,它不會被鈔票、信仰和大的社會運動所傷害。大量收購和持有藝術品的歐美的有産者也沒有受到傷害,在市場的背後,不僅潛藏著消費者,還有對真理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