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您的位置: 首頁 > 熱點關注 > 海外

解讀格哈德·裏希特的傳奇藝術人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1-29 19:02:53 | 文章來源: 藝術新聞

格哈德·裏希特

裏希特:我無知,我無能,我一無所有

從1970年起,德國《資本》雜誌每年都會根據嚴格的評選規則評選出了過去一年國際當代藝術家的100強排行榜。從2004年起,曾經蟬聯多年百強之首的德國畫家舍格馬·波爾克終於被另一個德國畫家格哈德·裏希特(Gerhard Richter)擠下來,裏希特從此成為全球藝術冠軍。在他榮登第一寶座前的2002年,裏希特在美國舉辦了一個聲勢浩大的70歲生日的回顧展。紐約《守護人報》(Guardiun)的一位評論家不假思索地把他稱為21世紀的畢加索。他敢於在浪漫主義、照相寫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抽象主義,極簡主義、構成主義和波普藝術之間跳來跳去,決不堅守自己的符號領地。他不怕受眾對他無法辨識,毫不猶豫地變了又變。他的勇氣和成功是世紀之交藝術領域的一個奇跡。但他本人卻常在嘴邊挂著口頭禪:我無知,我無能,我一無所有。

他是“變色蜥蜴”:“只有希特勒才有自己的風格”

裏希特出生於1932年的東德德累斯頓的一個中産家庭。和其他同代人一樣,他的親人被捲入到納粹運動中。他的舅舅死的時候是一個納粹官員,但他的姑姑則被關在集中營。嚴酷的觀念和死亡困擾著裏希特的童年,這可能是他終身厭惡任何方式的觀念的原因。

裏希特是一位變化多端的藝術家。他極力控制自己,拒絕照搬照套他人的風格,細緻地選擇每一個主題。裏希特的口頭禪是:“我無知,我無能,我一無所有。”事實上卻截然相反,經常被人稱為“變色蜥蜴”,因為他從來都和任何流派保持距離,拒絕被俘虜定位。他在科隆別墅區的大房子被鄰居們稱為碉堡:竟沒有一扇窗戶,這正是他的性格。他拒絕理想完美、真實主觀、構造色彩關係等任何總結他表達模式的定義,認為風格是有粗暴含義的詞,只有希特勒才有自己的風格。

裏希特在過去的40年內跳躍式地變換著繪畫風格和題材。當上世紀60年代德國激烈爭論重新擴軍備戰時,他畫了美國飛機的“野馬梯隊”,他畫了穿上德國國防軍制服的“魯迪大叔”,畫了患有癡呆症的“瑪麗安妮大娘”。當概念藝術和極簡抽象藝術宣判繪畫死刑時,他就轉向抽象畫。上世紀80年代初“新瘋狂派”盛行時,他畫了靜靜燃燒的蠟燭。上世紀90年代,他展示給善良觀眾的是色彩鮮艷的風景畫和他妻子聖母般懷抱嬰兒莫裏茨的肖像畫。抽象繪畫、基於照片的寫實作品、具有極少主義傾向的繪畫與雕塑風格等等,格哈德·裏希特不斷地進行各種各樣的嘗試,他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不時地將驚奇帶給這個既豐富又單調的藝術世界。

與美國藝術家不同,理想主義在他的前期就已經幻滅。相反,他的繪畫毫不誇飾,他的圖像把滑稽表現成正常,把悲劇表現成正常,把美麗表現成正常。他一直回避賦予他的作品以心靈上的關照。他自己的看法是:他的形式源自他周圍的結構和觀念,沒有更深奧的東西。

“繪畫是我的信仰,是在有太多秘密和不解時對自己的安慰,單單接近這種狀態就已經可以喚起幸福的感覺”。裏希特説。

他是畫照片者:“我做的,白癡都會做”

簡單地説,德國畫家格哈德·裏希特是個畫照片的畫家。這聽起來好像不太好聽,但他的繪畫作品確確實實直接以照片為素材。

還在十幾歲的時候,裏希特的媽媽就鼓勵他成為藝術家。1961年裏希特移居西德,並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繼續接受藝術教育至1963年。

上世紀60年代的科隆和杜塞爾多夫正值歐美新潮美術涌進、藝術浪潮風起雲湧的年代。當時的西德處於強烈反對架上繪畫的環境中。同時,美國波普藝術和照相寫實藝術也在裏希特的視野之內。裏希特面對如此眾多的藝術潮流並沒有擇其一而從之,而是選擇了一種獨特的創作方法論,即照片繪畫(Photo-based painting)。

裏希特的第一個沙龍展于1963年在Mobelhaus Berges、Dsseldorf舉行。這是他的照片繪畫風格的第一次演出。裏希特模糊畫面,通過技術使傳統藝術現代化,並且把照片作為他的繪畫素材的來源。這些基於照片的模糊繪畫貼近真實,同時又保持距離,因為觀眾不可能精確地捕捉影像,這近似于回憶一個記憶中的人物的特徵。只有輪廓能夠被回憶起來,其他內容則被模糊了。通過他的照片繪畫,裏希特顛覆了藝術和日常生活間的層次和距離。

他曾説,“我做的,白癡都會做。”當然,他不會真的這麼想。

“當我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這麼創作時,人們嘲笑我。我很明確地表達了我的作品來自照片,看上去很幼稚。可以説這種挑釁是直接的。”問題的關鍵是,將自己從其他藝術家陳詞濫調式的表達方式中跳脫出來。

他捐贈過過億美元的畫作

2002年8月,裏希特的出生地德國德累斯頓遭逢百年大水侵襲,洪水破壞了古跡、歌劇院與美術館,整個城市陷入重建家園的困頓中。同一年的11月,裏希特捐出作品《岩石》義賣,協助德勒斯登重生,拍賣價高達240萬歐元。2004年,作為作品最昂貴的在世藝術家之一,裏希特向德國德累斯頓Albertinum畫廊捐贈了41幅個人畫作。這批捐贈的期限是20年,總價值超過了1億美元。

1970年,德國《資本》雜誌首次做過去一年國際當代藝術家的100強排行榜。這個排行榜的權威性,是公認的德國人的嚴謹工作方式和他們準確的數據支援的證明。其實,當代藝術很難用一個固定的標準來評價,因此,它採用的是最簡單的記點數的方法,諸如:某個藝術家一年之內在全球200個西方的重要博物館舉行了多少個展;參加了多少次全球120個最重要的群展;全球最權威的藝術專業雜誌對這位藝術家有多少評論,甚至提到過多少次名字;在畫廊的成交總額等等,然後把這一系列的統計數據的總和進行排列。

按照這個榜單,1970年,裏希特排在第57名。他的代表作售價是6000~10000馬克。1981年他的位子提到了第30名,價格漲到18000馬克。1990年,藝術市場停滯不前,但他的《西班牙裸女》仍然以100萬馬克在拍賣市場上成交。至今為止,他已經有了76次超越100萬馬克的紀錄。到了1998年他一躍成為第2名,畫廊價格是95000馬克。2001年,他的平均價格是15萬馬克,但他的抽象畫《180種顏色》拍出了令他的收藏家們喜笑顏開的290萬馬克的高價。而2004年底他的平均價格已經是30萬到40萬歐元之間,足足猛漲了四五倍。僅僅一年之後的2005年,又漲到了55萬~85萬歐元!這是任何一種投資都難以收到的效益。

從2004年起,曾經蟬聯多年百強之首的德國畫家舍格馬·波爾克終於被格哈德·裏希特擠下來。現在,本來就被視為民族英雄的裏希特更是身價百倍,在他榮登第一寶座前的2002年,也是裏希特70大壽之際,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為他舉辦了一個聲勢浩大的回顧展。紐約《守護人報》(Guardiun)的一位評論家不假思索地把他稱為21世紀的畢加索。

權威的德國《藝術》雜誌曾在世紀之交邀請120名世界博物館館長評選全世界最偉大的當代藝術家,眾口一詞的架上繪畫藝術“狀元”就是裏希特。

他生活規律,看重家庭

喜歡自然真摯、説話溫柔的女人

裏希特每天的作息都很規律,6時15分起床,為全家做早餐。7時20分帶小女兒去上學,8時到工作室。下午1點,從工作室穿過花園回到家裏。花園裏的草是未經修剪的。他很自豪地指出這點,他説,即使是這些細小的地方也是他自己選擇的,而不是偶然形成的。午飯後,回到工作室,工作直到晚上。“我的生活通常都是有嚴密的安排”,他解釋道,“唯一變化的只是比例。”

裏希特曾有3次婚姻,生有3個子女。他的首任太太Ema Eufinger為他生了一個女兒。20世紀70年代中葉他遇到了Isa Genzken,他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的學生,他們1982年結婚。兩個有強烈個性的藝術家之間的婚姻的結果可想而知。“我的前任妻子非常有個性,有競爭性,這對我們兩者而言都很難相處。”

於是,1995年,他和第三任妻子扎比內·莫裏茨生活在一起。她是一個美麗的、自然真摯的、説話溫柔的女人,她打理著裏希特的嚴格作息生活,撫養他們的兩個孩子,還在科隆的畫室中創作。他們的家在工作室後面的房子裏,也是他自己設計的。老年爸爸每天早晨都送兩個孩子去上學,過的是一個節奏正常的市民家庭生活。可是,這位畫家幾十年來一再以驚人之作使藝術品市場喘不過氣來,創新的風格和題材使他不斷在國際上獲得大獎。

這位明星畫家給人以十分莊重和嚴肅的印象:滿頭的灰白色短髮,沒有任何緋聞,不事張揚。鄰居們看到他穿的襯衫領尖上釘有紐扣,西服挺括而合身,大家猜他一定是位高級官員,或是化學教授,或是鄉村醫生。這位著名的畫家住在科隆市城郊一所他自己設計的現代化玻璃和混凝土結構的立方體房子裏,明亮的光線有利於他構思作畫。他不介意別人批評他保守主義,他看重家庭、道德、天主教。雖然抗拒所有形式的祈禱,仍然虔誠相信基督拯救人類的希望和藝術的力量。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相關文章
· Marian Goodman畫廊舉辦格哈德·裏希特新作品展
· 裏希特馬德里展覽主推“在照片上進行的繪畫”
· 模糊化的視覺—德國當代畫家格哈德·裏希特的繪畫
· 德國當代畫家格哈德·裏希特的繪畫
· 德國繪畫回望:從浪漫主義畫派到格哈德·裏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