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通稿]
2009年10月16日至19日,歌德學院北京分院與杜塞爾多夫劇院合作的項目“新戲劇藝術:中國 / 德國”將在北京舉行。該活動是2009年3月于杜塞爾多夫劇院成功舉行的第一部分的延續。它不僅涵蓋了對劇作家和作品的介紹,而且還進一步推動了兩國戲劇創作者(作者、導演、編劇)之間的跨文化交流——通過比較、討論戲劇的不同創作方式和工作環境,使來自不同國家、擁有不同社會認知的劇作家們從中找到契合點,以便今後可以共同合作。“新戲劇藝術:中國/德國”的序曲 “中國新戲劇藝術”已經成為了中國當代戲劇在德國的盛大節日,並建立了中德劇作家之間的交流平臺。
在北京的活動將與第一部分相銜接——在德語國家舞臺上公演過的德語劇作家們的作品將被翻譯成中文,以情景朗讀的形式呈現,屆時作者也將到場與中國同行交流。這四部德語劇本分別是德艾・羅爾的《最後的火焰》、亨德爾・克勞斯的《黑暗誘人的世界》、卡特琳・勒格拉的《當局者》和烏爾裏克・敘哈的《CHINA SHIPPING》。此外,由德國劇作家格斯娜・丹克瓦特創作,中德演員合作的舞臺劇《Tales》也將在北京首演。與此同時,兩部中文劇本——多多的《天空深處》和潘惠森的《在天臺上冥想的蜘蛛》也將有幸與觀眾見面。 主辦方還榮幸地邀請到6位目前活躍在國內外著名的劇作家及戲劇導演:多多(北京)、過士行(北京)、賴聲川(台北)、潘惠森(香港)和孟京輝(北京)前來北京參與活動。
[活動安排]
10月16日 星期五
18:00 開幕式酒會
19:30 情景朗讀《天空深處》作者:多多
21:30 《Tales》首演 作者:格斯娜・丹克瓦特
10月17日 星期六
14:00 作家討論會(一)
《Memory of Change:關於當代戲劇中的精神創傷以及集體記憶》
16:00 專題報告——杜塞多爾夫劇院的當代戲劇狀況以及劇作家資助項目
報告人:艾米莉・尼邁爾
19:30 情景朗讀《黑暗誘人的世界》作者:亨德爾・克勞斯
21:30 情景朗讀《在天臺上冥想的蜘蛛》作者:潘惠森
10月18日 星期日
14:00 作家討論會(二)
戲劇作為可能性的場所:在全球化同一性之外
16:00 專題報告——“紀實戲劇”以及寫作過程
報告人:卡特琳・勒格拉
19:30 情景朗讀《當局者》作者:卡特琳・勒格拉
21:15 專題報告——東西方之間的戲劇實踐經驗
報告人:賴聲川
10月19日 星期一
14:00 情景朗讀《China Shipping》作者:烏爾裏克・敘哈
16:00 情景朗讀《最後的火焰》作者:德艾・羅爾
18:00結束酒會
[專題報告]
杜塞多爾夫劇院的當代戲劇狀況以及劇作家資助項目
艾美莉・尼邁爾將以杜塞爾多夫劇院為例,詮釋當代戲劇藝術、劇作家資助與城市(國家)劇院之間的關係。此外她還將詳細介紹杜塞爾多夫劇院的長期資助項目“作家實驗室”,並提出對於在北京設立資助項目的前景的深入思考。
“紀實戲劇”以及寫作過程
卡特琳・勒格拉將圍繞“紀實戲劇”,以她個人作品的創作過程為題進行演講,闡述她是如何利用現實生活為素材進行戲劇創作的。
東西方之間的戲劇實踐經驗
賴聲川將講述他在東西方之間豐富的戲劇實踐經驗,以及他對中國戲劇潛力的看法。
《Tales》
《Tales》是一個集表演和劇本大綱為一體的“戲劇之夜”活動。丹克瓦特借助這一形式,與中國舞蹈家和舞劇編導小柯、音樂人虎子以及德國演員馬庫斯・賴因哈特和中國演員胡曉慶攜手,為2008年首度推出的德中合作劇目《Ping Tan Tales Berlin》再續新篇。經過二次創作後,新版的《Tales》被重新搬回到中國現場,在一個快速且即興的表演過程中展現了東西方之間的關係,個體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狀態,相同的城市生活藍圖,以及潛藏在快節奏生活表像下的真相。
[嘉賓介紹]
賴聲川
是美國加州柏克利大學戲劇藝術博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教授及前院長,美國斯坦福大學客座教授及駐校藝術家。曾兩度榮獲“國家文藝獎”,也曾獲選台灣十大傑出青年。舞臺劇《暗戀桃花源》獲選為中國話劇百年十大名著之一;電影《暗戀桃花源》獲東京影展銀櫻獎、柏林影展卡里加裏獎、台灣金馬獎和新加坡影展最佳影片等;《那一夜,我們説相聲》于1999年獲選為聯合報“台灣文學經典作品”;《如夢之夢》與《暗戀桃花源》分別於2003與2008年榮獲香港舞臺劇獎——最佳整體演出等多項獎項。2007年,賴聲川獲得創意中國盛典最具創意人物獎、EY年度創業家大獎、風尚大典年度戲劇貢獻獎,也代表“表坊”接受郝龍斌市長頒發的第十一屆“台北文化獎”。
德艾・羅爾
是德國當代最重要的劇作家之一,她從1989年起居住在柏林,常年作為漢堡塔利亞劇院的委約作家。1992年以來,她創作了近二十部劇作,對當代德語戲劇産生了重大的影響。德艾・羅爾的劇本《克拉拉的關係》曾參加2003年在北京舉辦的德語當代戲劇周。德艾・羅爾的代表作有《紋身》、《亞當的靈魂》、《無罪》、《沒有話語的國家》等。2008年,《最後的火焰》被德國米爾海姆戲劇節以及德國權威戲劇雜誌《今日戲劇》評選為德語最佳劇作獎。德艾・羅爾獲得過眾多獎項,2009年她獲得了柏林文學基金會的劇作獎,並被聘為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
多多
是中國極具影響力的詩人,係朦朧詩代表之一。他曾多次獲得國內外的重要詩歌獎,其作品在世界各大詩歌節進行過朗誦。此外他曾任加拿大紐克大學和荷蘭萊頓大學駐校作家。多多旅居荷蘭近15年後,于2004年回到國內,被海南大學文學院聘為教授。主要著作有詩集《行禮:詩38首》、《多多詩選》、《阿姆斯特丹的河流》、小説集《搭車》、劇本《生日》和《在一起》等,還有多種外語譯本。《天空深處》受德國杜塞多爾夫劇院委約創作,是劇院Central劇場2009年的開幕劇作。
潘惠森
現職香港新域劇團藝術總監。他從1984年開始創作劇本,早期作品曾受西方荒謬劇場的影響,帶有強烈的黑色喜劇風格,例如由香港話劇團演出的《榕樹蔭下的森林》和《廢墟中環》。1997年開始,他為新域劇團創作《昆蟲系列》,作品包括《雞春咁大只蟑螂》、《螞蟻上樹》、《三姐妹與哥哥和一隻蟋蟀》、《螳螂捕蟬》和《在天臺上冥想的蜘蛛》等,展現出深切的社會關懷以及獨特的語言風格和舞臺意象,獲得高度評價,成為香港當代本土戲劇極具代表性的作品。潘惠森曾五度榮獲“香港舞臺劇獎”(香港戲劇協會和香港電臺合辦)中的最佳劇本獎以及一次最佳導演獎。1999與2003年他又分別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頒授的戲劇工作者年獎和藝術成就獎。2005年,他出版了短篇小説集《男人之虎》。2006年,他獲香港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計劃之嘉許狀,以表揚其對香港文化藝術之貢獻。
卡特琳・勒格拉
出生於奧地利的薩爾茨堡,她早年寫了大量的小説、散文,在文學界嶄入頭角。90年代末開始接觸廣播劇。2002年她開始戲劇寫作,由於她的劇作具有相當強的紀實性,並敏銳地觸及人在當下的境遇,作品很快受到關注。卡特琳・勒格拉曾遊歷喬治亞,伊朗等中亞國家,去過日本,美國和葉門,目前生活在德國柏林。她傑出的代表作有《我們不睡覺》、《junk space》、《外面黑數字在咆哮》等。《當局者》2009年在杜塞多爾夫劇院首演,獲得很大成功。
亨德爾・克勞斯
1968年出生在奧地利的蒂羅爾州,目前在維也那、柏林以及瑞士的一個小城生活。他以舞臺演員身份開始戲劇生涯,曾任維也納劇院演員,並出演多部電影。他導演的舞臺劇處女作在格拉茨施蒂裏亞秋季藝術節首演。他的第一部詩集在1994年獲得德語國家重要的羅伯特・瓦爾澤文學獎,給德語文壇帶來了“新奇的聲音”。之後亨德爾・克勞斯開始專注于戲劇創作,2001年他自編自導《我渴望阿爾卑斯山;湖泊就如此出現了》,2004年他被德國的權威戲劇雜誌《今日戲劇》評選為最佳劇作新人獎,2006年《黑暗誘人的世界》被相同的雜誌評選為最佳德語劇作獎。
烏爾裏克・敘哈
于1976年生於威斯巴登市,1996年到1998年在萊比錫門德爾松音樂與戲劇學院學習戲劇構作專業,畢業後在萊比錫擔任多年導演助理。其間,處女作《人工草坪》首演。2003年起以自由職業者身份在漢堡從事舞臺劇劇本創作及翻譯工作。從2002年至今,烏爾裏克・敘哈獲得多個獎學金,在布達佩斯,柏林和羅馬短期生活並進行寫作。《CHINA SHIPPING》和《私人生活》是烏爾裏克・敘哈2007年和2008年的代表作。
艾米莉・尼邁爾
1965年出生於德國波恩,早年在波恩學習表演,師從於彼得•艾施伯格和魯道夫•努爾特。1986年到1989年在波恩和慕尼黑大學學習日耳曼語言文學專業。她曾在波恩和慕尼黑巴伐利亞國立劇院擔任導演助理,並於1990年在巴伐利亞國立劇院開始自己的導演生涯。1992年她獲得慕尼黑“女性研究及文化”獎。同年她前往多特蒙德話劇院擔任高級主管。1993年回到慕尼黑皇家劇院。從1995年起,她長期擔任法蘭克福劇院導演和負責人,並在慕尼黑、魏瑪、雅加達、洛杉磯、漢堡塔利亞話劇院和柏林的德國劇院演出。2002年至2005年她擔任弗萊堡劇院院長,2006年末到2007年初她接管杜塞爾多夫劇院。2009年她被聘為薩爾茨堡莫扎特大學表演、導演專業的教授。
克裏斯托夫・萊普奇
1967年出生於慕尼黑,曾在慕尼黑和都柏林學習文學與戲劇學,曾經是木偶戲演員。自1989年起擔任各大國際木偶戲劇節藝術總監。1996年開始擔任慕尼黑劇院、弗萊堡劇院、杜塞爾多夫劇院和薩爾茨堡戲劇節的戲劇構作。此外,萊普奇曾在諸多專業期刊雜誌中發表文章。2004年起他任教于弗萊堡大學,教授當代戲劇藝術課程。今年10月起他被薩爾茨堡莫扎特大學聘請為戲劇構作專業的教授。
曹克非
生於上海,曾在上海和瑞士伯爾尼攻讀日耳曼語言文學和戲劇學,在中國和德國以及瑞士從事戲劇導演工作,多年來策劃了一系列中德戲劇交流活動。2008年創辦了LADYBIRD瓢蟲劇社。她導演的舞臺劇曾參加過重要的戲劇藝術節,導演的主要中外劇作有:《在路上》、《習慣勢力》、《火臉》、《終點站-北京》、《斯特林堡情書》、《在一起》等。 2009年3月曹克非在杜塞多爾夫劇院執導了詩人多多的首演劇作《天空深處》,獲得巨大成功。她同時還共同策劃了該劇院舉辦的中國當代戲劇的系列活動。除此之外,曹克非還翻譯了諸多德語作品,比如托馬斯・伯恩哈德的《習慣勢力》,羅郎特・梅芬尼的《頂住》以及弗裏德里希・迪倫馬特和馬克斯・弗裏施的一些作品等。2006年,她因自己多年來在推介中德文化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而獲得德國駐北京大使館頒發的“德中友誼獎”。
格斯娜・丹克瓦特
1969年生於德國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曾先後在維也納、米爾海姆和柏林等地的劇院工作,並在柏林默阿比特區(Berlin-Moabit)創立了小劇場及各種自由藝術團體。丹克瓦特常為多家固定劇場和具有國際背景的文化活動策劃戲劇及藝術項目,曾擔任過中德合作劇目《Ping Tan Tales》的藝術指導,同時著有《中國》(Blumenbar出版社, 2009)一書,其他作品包括:以火車、輪船和汽車為主題的“移動三部曲”(曼海姆/Hau 2007-2009),廣播劇《請問何時何地》,電影《為了你的生活》(09’慕尼黑電影節)。她所撰寫的文章被翻譯成15種以上的語言。
[背景介紹]
歌德學院
歌德學院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在世界範圍內從事文化交流活動的文化機構。歌德學院北京分院成立於1988年。自建院以來,一方面致力於德語在中國的傳播與運用,另一方面積極廣泛地從事德中兩國在文化領域內的交流與合作。根植于開放的德國社會和德國文化土壤,借助於跨國文化方面的專業力量,多年來歌德學院與中方合作夥伴在音樂、戲劇、舞蹈、電影、藝術、建築等眾多領域內組織了大量的文化活動。20年來歌德學院不僅在中德藝術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是中國改革三十年,尤其是在文化交流政策上取得巨大發展的歷史見證。
歌德學院(中國) 官方網站:www.goethe.de/beijing (中文)| www.goethe.de/peking (德文)
杜塞爾多夫劇院
杜塞爾多夫劇院是德語地區規模最大、地位最高的戲劇舞臺之一。這座位於古斯塔夫・格林德根斯廣場的劇院有著悠久的歷史。從2006至2007年的演出季開始,艾美莉・尼邁爾接管了杜塞爾多夫劇院。在整個團隊的協助下,她制定出一套以主題為定位標準的演出計劃,其中包括古典劇目、新劇目以及諸多跨領域項目。除施特凡・羅特卡普以外,杜塞爾多夫劇院還邀請到了安德烈亞斯•克裏根布爾格、施特凡・巴赫曼、呂克・佩斯爾瓦、于爾根・戈施、福爾克爾・勒施、塞巴斯蒂安・鮑姆加騰、裏密尼・普羅特考爾等數位在德語戲劇界享有盛譽的知名導演。杜塞爾多夫劇院的“創作實驗室”在德語地區堪稱一流。在托馬斯・約尼克的指導下,劇院不斷致力於資助年輕劇作家的創作活動。2009年3月,劇院新的演齣劇場Central在位於杜塞爾多夫火車站的老郵政大廳落成,該劇場的宗旨是為當代國際戲劇提供展示平臺,並成為新戲劇形式的實驗園地。
北京聚敞現代藝術中心
北京聚敞現代藝術中心成立於2008年10月,以現代藝術的跨界傳播及實踐為主旨,由文化藝術界業內資深人士共同發起。主體建築由南韓仁川藝術中心的主設計師、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教授柯衛(James Wei Ke)先生設計。聚敞現代藝術中心以中國現代藝術的跨界實踐為主線,在保持創新性定位劇場藝術空間的基礎上,以敞開的狀態對中國當代藝術形式(文學、美術、戲劇、音樂、舞蹈、新媒體等)進行有機的探索,並以“藝術中心以及小劇場空間”為切入點。
如需更多資訊或圖片,請聯繫:
張靜琳
網路事務
主管歌德學院(中國)
中關村南大街2號數位大廈B座17層
北京市海澱區100086
Tel: 0086 10 8251 2909 - 122
Fax: 0086 10 8251 2903
Mobil: 13426413109
Email: web@peking.goethe.org
www.goethe.de/peking
邸 娜
網路事務助理
歌德學院(中國)
中關村南大街2號數位大廈B座17層
北京市海澱區100086
Tel: 0086 10 8251 2909 - 161
Fax: 0086 10 8251 2903
Mobil: 15110123575
Email: Na.Di@peking.goethe.org
www.goethe.de/pe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