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大數據”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影響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18 11:31:15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大數據時代》是國外大數據系統研究的先河之作,作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被譽為“大數據時代的預言家”。他在書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數據帶來的資訊風暴正在變革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

所謂大數據,或稱巨量資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體工具,在合理時間內達到擷取、管理、處理並整理成為幫助企業經營決策的資訊。維克托認為,它具有四個特點:數據體量巨大;數據類型繁多;價值密度低,商業價值高;處理速度快。

中國的大數據運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學術領域和商業領域,可以預見,大數據時代對政府轉變職能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並將帶來新的模式和發展機遇,這一變革趨勢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影響值得深思。

首先,大數據有助於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書中舉例説明在公共衛生領域,大數據運用加速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測和應對。2009年,谷歌公司發現能夠通過人們在網上檢索的詞條辨別出其是否感染了流感,繼而運用龐大的數據資源、處理能力和統計技術,判斷出流感是從哪傳播出來的,比美國政府疾控中心的數據要早一到兩周,為控制流感提供了更有效、更及時的資訊。這個例子説明,在公共服務領域,面對不確定的海量資訊,大數據能為政府決策提供更快、更精準的資訊。自2012年始,我們在考核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群眾滿意度方面,引入了專業調查機構,深入全國31個城市進行問卷調查和暗訪,完成調查問卷15407個,對335個文化場館進行暗訪檢測。這項工作的亮點在於引入第三方機構和群眾滿意度調查,但無疑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試想,如果能開發一套大數據分析軟體,通過對場館附近居民網路搜索“去文化場館怎麼走”分析場館的知曉度,通過手機定位判斷場館到達率,進而對公共文化場館的使用效率做出精準的統計,可能會有效減少人力調查的付出和主觀影響。

其次,大數據有助於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的需求導向機制。當前公共文化服務的對象不確定而且人數眾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如果千篇一律、缺乏針對性,不僅容易造成資源浪費,而且還會造成大量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不得不抑制需求或轉向市場購買服務。書仲介紹了大量大數據在商業領域運用的案例,主要形式為收集用戶需求,並及時提供相應資訊。在公共文化領域,建立一套大數據分析系統,通過收集分析民眾的文化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服務推薦並進行效果追蹤,從而建立需求反饋機制,將大大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務效能和群眾滿意度。

最後,大數據將改變政府公共文化決策的方式。2013年,上海市科委發佈的《上海推進大數據研究與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提出,上海將重點選取醫療衛生、食品安全、終身教育、智慧交通、公共安全等具有大數據基礎的領域,探索交互共用、一體化的服務模式,建設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大數據技術成果惠及民眾。可見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大數據將便於政府更科學、更準確地保障大眾的文化權益。

為應對大數據時代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挑戰,作為決策部門,要提前規劃,積極學習掌握新技術發展趨勢,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做好技術準備。這就要求,政府有所轉變:一是切實轉變思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要由原來的提供者導向轉變為需求導向,實現受眾細分和服務細分;二是擴大社會力量參與,通過引入社會力量進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把先進的管理和服務理念引入政府部門;三是進行人才儲備,當前公共文化機構從業人員專業多集中在圖書館、文藝創作和演出等專業,缺乏大數據時代要求的數據收集和分析能力,需要加強這方面的培訓和人才引進。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