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時尚又充實——博物館裏的文化大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2-13 10:54:46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1月31日至2月6日)中,故宮參觀人數達43萬餘人,刷新了近幾年春節假期的紀錄,比去年增加8萬多人;國家博物館除了大年初一閉館,初二至初七,累計接待觀眾超過13萬人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7天共接待參觀者183895人次,與去年春節假期同比增長近40%;近4萬人走進瀋陽故宮參觀,刷新了近幾年春節假期的觀眾紀錄,同比增長63%。

分析今年觀眾數量大幅增加的原因,故宮博物院負責人認為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居民收入提高,對旅遊、文化消費等需求增加;二是博物館自身的服務能力提升,舉辦的活動內容豐富,吸引了眾多慕名而來的觀眾;三是天氣溫暖晴朗,讓更多人在春節假期走出家門。

無論是何種原因主導,從以上種種“刷新”數據來看,陪同家人朋友一起走進博物館、體驗文化的魅力、度過一個時尚而充實的新春佳節,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國人過年的首選。

年味展覽“馬”上看

生肖“馬”積極向上、吉祥歡快的寓意催生了一批以馬為主題的展覽。馬年新春,各家博物館紛紛以“馬”為主題,推出了精彩的展覽及文化活動。首都博物館在春節期間舉辦了“博物館裏過大年”系列生肖主題展“禦馬搖鈴”。主題展廳裏“群馬奔騰”,玉馬、陶馬、瓷馬、銅馬、畫中馬……展示由古到今,馬與人的親密關係。展覽以唐代十二生肖陶馬俑開篇,表現馬作為十二地支之一所代表的時間概念。展廳中,各朝各代各形各態的馬,惟妙惟肖地展示著馬的英姿、品性,也展示著各個時代的馬文化,吸引了眾多觀眾拍照留念。據悉,首都博物館“博物館裏過大年”系列生肖主題展連續舉辦了7屆,已經成為首博獨具特色的年味展。

春節期間,國家博物館共設有19個展覽,除了《古代中國》、《復興之路》等長期陳列外,還特別推出“年味”特色的“楹聯書法展”等新展覽。楹聯中平仄相諧的對仗關係,以及書寫上的對稱、呼應的和諧性,使其超出了文學與藝術本體的審美範疇,與建築和空間美學相得益彰,在中國成為春節期間一種獨特的節慶文化。“迎甲午新春——楹聯書法展”共展出了38位學者、書法家、畫家的近70幅書法作品,不同的書體、形式、藝術風格,展現了楹聯書法這一傳統藝術形式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

甲午新春之際,山東博物館與恭王府首次攜手,共同推出“多彩生活——山東民間年畫展”,為遊客奉上了一道“原汁原味”的春節文化盛宴。本次共展出山東博物館館藏年畫精品59組83件,分為“諸神佑吉”“祈福求祥”“同樂新年”“寓教于樂”“梨園鬧春”“推陳出新”6個板塊,展覽將持續至3月16日。

民俗活動寓教于樂

春節年年過,而年味卻越來越淡,這是很多現代都市人的同感。博物館依託自身的館藏資源和文化底蘊,精心佈置年俗體驗活動,讓參觀者不僅找到了年味,更了解了其中的文化淵源。

廣西博物館在春節期間準備了豐富的文化活動,觀眾特別是青少年趁著假期,好好地體驗了一把傳統民俗。1月31日起,每一名到館參觀的觀眾均可領取一本“參觀護照”,參觀結束後在相應位置蓋上展覽紀念章,蓋齊所有印章將會獲得一份小禮品。7至12歲的兒童觀眾可以提前報名參加1月31日當天的“馬年話馬”活動,到博物館了解馬的故事。漢服體驗活動一直是廣西博物館節假日裏最受歡迎的體驗項目之一。1月31日至2月2日,該館陳列大樓一樓大廳繼續開展體驗活動,提供曲裾、直裾、襖裙、襦裙等服飾供觀眾試穿。

杭州博物館“逛杭博 過大年”新春祈福活動已連續舉行了7年,頗受市民喜愛。2014年春節黃金周,杭博選取清新淡雅的梅花來大做文章,推出喜上“梅”梢館藏梅花精品特展及戲梅納福系列體驗活動,讓廣大觀眾大呼過癮,客流量達7.6萬人次。杭博策劃了寫梅(祝福)、印梅(雕版印刷)、剪梅(剪紙)、繡梅(絲綢刺繡)、DIY明信片5項互動體驗活動。“折得疏梅香滿袖,暗喜春紅依舊。”古人就有折梅寄春的禮儀。杭博還設計了富有特色的梅展相關衍生文創産品,如絲巾、抱枕、桌旗、梅樁、香插、梅瓶、明信片、書籤、燈具等,頗受熱捧,遊客很樂意把喜氣帶回家。

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將在元宵節期間演出音樂會《傳統元宵節情境古樂——上元燈月》,以傳承已久的古代樂曲、出土複製的音樂文物、千古流傳的上元詩詞、自然天成的吟唱、以及唯美的唐代服飾、上元的佳境營造,演繹一段發生在古代上元節的愛情故事。

春節期間的青島市博物館,通過各項設施的不斷完善,如展廳實現微信語音導覽自助聆聽文物語音講解等,為觀眾參觀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唐三彩馬”黏土仿製公益體驗、“千里之行始於足下”DIY十字繡履墊活動、“人慶節”習俗體驗等活動,讓觀眾們在不知不覺中就了解了傳統的節日習俗。現場,小朋友們手拿自己製作的各種手工製品,臉上洋溢著自豪滿足幸福的燦爛笑容。家長們紛紛表示,博物館的公益活動既增長了歷史文化知識,又鍛鍊了小朋友們動手能力。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