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在歐洲最早的修復可以追溯到羅馬時期,這項工作主要是修整戰爭中受損的大理石雕像和金銀器皿,執掌修復工作的多是畫匠或者手工藝者。第一件被完整記錄下來的修復案例是科波·迪·馬柯瓦多(Coppo di Marcovaldo)的聖母像,宗教追隨者在1200年底對其進行上色,當然這裡的修復還未像今天這樣科學系統,修復者大多帶有虔誠的宗教信仰。663多年後,現代科學修復基礎理論奠基者切薩萊·布蘭迪(Cesare Brandi)(羅馬ISCR文物保護修復高等研究院第一任院長)出版了《修復理論》,該書收錄了布蘭迪從業30多年的文物保護修復心得與經驗。在這600多年裏曾出現過許多理論,其中不乏針鋒相對的理論,如瑟克·薩路德提出,修復後的作品不應區分出補色與原色,修復的地方表面應當與原作沒有區別,與卡瓦路·卡塞萊主張的儘量避免添筆潤色,以便保留可識別的缺損部分的觀點大相徑庭。
如今業界所共識的修復三原則可逆性、相容性、可辨識性,正是出自布蘭迪修復理論中所提到的材料的三個特性。“可逆性”要求在修復的過程中所採取的任何措施都是可以逆施的,可使作品恢復至修復前的狀態,也稱作可去除性原則;“相容性”指的是對材料的選擇一定要與原作材料能夠匹配,盡可能相似,避免因材料間的差異而帶來新的問題;“可辨識性”是針對缺失部分的補全修復提出的,補全部分應當與原作整體保持和諧,色調保持一致,但也應注意要區別於原作。不管是哪個國家的修復師在工作中都默默遵守著這三個原則,這種現代修復理論也衝擊著國內國畫修復體系,在採訪中,鄧峰還結合這三原則向記者分析了,正確的國畫修復也是符合該國際標準的。
中國油畫百餘年的歷史濃縮了西方幾百年油畫發展的歷程,並且有著很強的本土性,上世紀留學國外的藝術家們分別學習了不同國家的油畫技術,既有日本化的油畫,也有歐洲的油畫。再加上這些藝術家在出國前多經受過國畫訓練,不少人帶有將油畫與中國畫融合的情節,或許從畫法上並非嚴格按照西方油畫的步驟來操作的,僅從這一時期的油畫來看,作品的風格就非常的多樣。另外,國內的藝術家對材料的要求算不上講究,再加上受條件所限也很難買到好材料,所以不管是顏料還是畫布的選擇都非常的隨意,趕上困難時期,隨便找個麻布袋當畫布是很普遍的現象。所以國內油畫發展的歷程是非常複雜的,在修復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弄清不同時期、不同藝術家的風格、畫法、所使用的材料等基本問題,這對修復來説是設置了難題,不過目前這塊工作還是空白。一方面是由於意識上的不重視,另一方面國內修復領域人才匱乏,工作在修復崗位上的人員非常少。
目前國內從事油畫修復工作的從業者多是在國外學習修復專業的海歸人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油畫修復師俆研就是從俄羅斯列賓美院修復專業學成歸來的,他告訴記者,目前國內油畫修復教育師資力量還很薄弱,相較于國外已經設立了幾十年的學科,差距還是相當大,這也是聘用油畫修復師的美術館大多選擇有國外專業學習背景人士的主要原因。
在油畫修復領域,廣東美術館是走在全國前列的,1999年,廣東美術學院成立了材料技法修復研究室,研究室成立後便為廣東美術館進行藏品修復,2002年10月28日廣東美術館就舉辦了全國首個油畫修復展。現任館長羅一平曾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廣東美術館非常注重修復工作的開展,定期將館內修復部門的館員送出去學習。即便如此,在人員配備上,與國外美術館還相去甚遠。2009年王璜生上任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他把在廣東美術館積累的許多經驗帶了過來,其中就包括對修復的重視。2010年央美美術館修復工作室成立,1年後就舉辦了首個館藏修復展——一個規模不大,但反響不錯的普及性修復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