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爆料,稱某美術學院2013屆畢業作品展中的一部銀獎動畫作品《虞美人》有明顯的抄襲嫌疑。網上也同時出現了“抄襲同步對比”視頻。從這個視頻上看,《虞美人》中的一些鏡頭確實與《浪客劍心》、《王的盛宴》、《銅雀臺》等動畫和電影中的畫面高度相似。 然而,話題並未就此止步,人們不禁聯想到中國動漫層出不窮的模倣現象。在相當一部分中國“原創動畫”中,人們都能看到外國動畫的影子。為此,有網友直接逼問:中國動畫緣何抄襲不斷?
模倣作品:構思和角色,相似程度高
在百度中輸入“中國動畫”、“抄襲”這兩個關鍵詞,許多國産動畫片的名稱便跳脫出來。更有具備“火眼金睛”的網友將國産動畫與它們的“模倣對象”進行比較,從故事構思到角色設定再到背景構圖,都存在著高度相似性。這種原創意識的缺乏,引起了中國動畫迷的不滿與無奈:回憶過去,從《大鬧天宮》到《葫蘆娃》,中國動畫也曾沐浴榮光,為何如今卻淪落到“拾人牙慧”的地步?
據業內人士透露,縱觀全世界的動漫作品,其中絕大部分是在中國加工完成的。在製作的最後環節,國外動畫作品導演會提供給中國動畫工作室一份類似于電影劇本的詳細資料,要求對動畫作品進行描畫與填色等最後的加工。在這種情況下,國外的許多動畫製作資料便流入中國市場,一些動畫公司便可“近水樓臺先得月”地模倣起來。
原創動畫:製作成本高,播出平臺少
“製作原創動畫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這種成本不僅僅是財力上的,更是時間和精力上的。”一位動畫行業人士如此解釋“抄襲”背後的動因:一部成熟的原創動畫作品,從素材收集到最終的製作完成,整個過程基本要花費10年的時間。拿日本動畫教父級人物宮崎駿來説,他在大學時期就開始進行漫畫創作,許多經典動畫作品都有幾十年的素材積累。
據介紹,有些動畫作品看似簡單,其實背後的投入十分巨大,比如美國動畫片《海綿寶寶》,它從人物形象設計比例、用色到動畫製作中的連景處理等,都要經過十分複雜的分析計算。這對我國一些急於在市場獲利的動畫公司而言,其難度簡直是無法想像的。卻不知,一個行業若大規模地躲避原創,行業發展的核心價值就會缺失。
北大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動畫作品播出平臺的有限也是造成抄襲問題的根本因素之一。“原創動畫製作完成後總是需要播出的,然而,目前除了幾個少兒頻道外,能夠播出的平臺很少。有些電視臺給出的價位低,使得動畫製作公司陷入一種惡性的競爭。抄襲當然是節約財力與時間成本的最佳方式。”
陳少峰説,現在有許多從事動畫製作的人急功近利賺快錢的做法,只會讓中國動畫作品製作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我們必須看到,這個行業需要製作精品的信念以及吃透市場規律的智慧,要有做文化産業的心態,開發出一套完整的商業運作模式,比如開發與動畫相關的動畫音樂、舞臺劇、玩具等衍生産品,只有真正賺到市場的錢,才能使動畫行業更好地運作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