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學生修習完國外大學認可的“國際課程”,即可直接申請國外大學。這種留學捷徑正日漸流行。但是,這些國際課程基本由學校自行引進、社會仲介參與,缺乏政府引導、統籌、規範,導致亂象頻出。不少學校的“國際班”,全套“拿來”境外課程,放棄了學生的母語教育和文化歷史教育,喪失了國家的教育主權而渾然不覺。針對此現象,光明日報記者以今年上海“兩會”上的一份民盟提案為線索,進行深入採訪,希望能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中學生修習完國外大學認可的“國際課程”,即可直接申請國外大學。這種留學捷徑正日漸流行。但是,這些國際課程基本由學校自行引進、社會仲介參與,缺乏政府引導、統籌、規範,導致亂象頻出。不少學校的“國際班”,全套“拿來”境外課程,放棄了學生的母語教育和文化歷史教育,喪失了國家的教育主權而渾然不覺。針對此現象,光明日報記者以今年上海“兩會”上的一份民盟提案為線索,進行深入採訪,希望能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在日前剛剛結束的上海市“兩會”上,記者看到了來自民盟的一份提案,直指這些“全境外課程系統”,完全脫離了國內的學制和課程系統,不管這些學生最終是否出國留學,都造成了他們的“去中國化”。民盟上海市委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朱怡華告訴記者:中學階段絕對不該缺失國民教育,這種現象應該引起主管部門的足夠重視!
記者從上海師範大學的一項調查中獲悉,目前在基礎教育階段,全國各地引入的國際課程已超過20種,近300所學校正在開設各類“國際課程班”。
近兩年,“國際班”的發展速度尤其驚人。以上海為例,朱怡華透露,2010年,上海共引進7種國際課程,到2012年,國際課程數已達18種,包括美國的AP課程、IB課程,加拿大的BC課程,澳大利亞西澳課程和英國A-Level課程等;國際課程班的學生規模也增長很快,從2010年到2012年,兩年間就翻了一番。
引進國際課程的好處自然有不少。但是,有一批學校開設“留學預備班”,利字當頭,全套引進國際課程替代本土課程,放棄了母語教育和中國文化與歷史教育。一些學校為了標榜國際化水準,將學生納入“全境外課程系統”,完全脫離了國內的學制和課程系統,不管最終是否出國留學,都造成了這些學生的“去中國化”。“在基礎教育階段首先是國民教育,培養優秀的本國公民,然後才有可能真正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和參與國際生活能力的人。”朱怡華説。
上海市教委基教處處長倪閩景對此表示認同。他認為,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形成什麼樣的價值觀,教育起到非常微妙的作用。放棄本土課程、照搬國際課程,未必有利於孩子申請國外大學,更不利於孩子學習能力、適應能力、知識結構的全面發展。這種短視的做法無視教育主權,還會帶來文化認同、課程結構等一系列的風險。“教育始終要以教育為目的,以出國為導向,以賺錢為目標,這樣的教育遲早要出問題。”(光明日報記者曹繼軍
顏維琦 )
上海市教委2012年8月發佈了《上海市教育國際化工程“十二五”行動計劃》,數據顯示,目前,上海共有21所針對國內學生開設“國際課程”的“國際班”。
上海市普通高中開設國際課程情況
課程 學生(人)
IB課程 892
英國A-LEVEL課程
1200
加拿大BC省課程 311
美國AP課程 223
中美合作PGA課程 56
德國DSD課程 130
美國SAT課程 14
其他課程 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