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2012廣州美術學院本科畢業展 雕塑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5-11 10:20:46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作者:鄭宏彬 彭羽


雕塑篇

廣州美術學院院長黎明總是在學生們的掌聲中亮相、登臺。5月4日的廣州美術學院畢業展開幕當天,“親民院長”黎明就在其“本屬地”雕塑分館騎著學生的作品再次被留下他的“倩影”,由於拉風氣勢不以言表,這種照片在網路中熱傳。

作品《2012》



雕塑分館向來都是廣美畢業展中受人關注度最高的專業,這都得益於近年廣州美院雕塑係的專業劃分(傳統、當代、公共藝術),即呈現作品的形態多樣,可觀與互動性很強。當然,黎明院長架坐並啟動炫酷摩托《2012》,更加奪人眼球。而受益最大的當屬這件作品的作者,1988年出生的曾錦深來自汕頭。《2012》的創作動機非常單純,他從個人愛好出發,將自己對公路賽摩托車的喜好通過科幻片中造型進一步激發與塑化,還採用倣生學的造型方式,最大程度地融合了蝎子和摩托車形態的融合。這件作品耗時近3個月耗資4余萬,完成這件作品的過程有點像工業産品設計,需要一定的材料調研、工程學、力學測試等等,而這一切都僅僅是從作者曾錦深的一張小手稿開始。這件作品的最大的看點是摩托車後面的尾巴是可動的電動裝置,尾翼的每一個鱗片都是塑形焊接打磨而成並自動升降。這件作品被放置在雕塑分館的正門入口處,可見其被重視的程度。據稱,這輛炫酷的摩托已經有人出資20余萬訂購,美院教師也有意向購買。

作品《320米》



當然除了這種以設計與雕塑做嫁接的雕塑作品,還有一件位於雕塑分館室內最裏面的以服務公共環境為創作目的的畢業作品《320米》東濠涌二期局部空間設計。這件作品選擇以嶺南本土氣味濃厚的東濠村河涌改造為切入點,撿起政府由於各種客觀原因還在思考和放置的河涌改造問題,將城市空間相關基礎知識結合自己的雕塑專業避開一些施工難的問題,從雕塑的可變性出發,更是在主題物選擇上把“艇仔”這樣具有代表性意義的物件以雕塑的形式豐滿其藝術效應,這樣就在達到靈巧完成連結河涌的同時更是從城市空間美學角度上貢獻了一份思考。在採訪中,雅昌藝術網記者了解到,這個城市規劃與雕塑藝術想結合的作品已經為校院領導所看重,這個以三個年輕藝術家為創作團隊的小組,也將在領導的推薦下遞出對於他們人生尤為重要的一份方案作品,這也應該將會是作為畢業展遞交答卷後動作的又一個藝術事業轉捩點。從這件作品中,我們看到了雕塑作品另一種不僅僅産生觀賞效應以外能夠與社會相呼應的效應産生方式。

同時作者也提到,與他們不同的是,雕塑係接下來幾屆的學生已經不是從大四才開始學習城市空間課程內容,而是將雕塑方向在大一就有了明確的區分定義。試想,這樣類型的作品,應該會是廣美雕塑係日後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作品《木生石》



雕塑分館中,另一件引人注目的作品是黃起龍的“木生石”景觀。這件作品是其在大二時在老家無人居住的房子中實施的,材料是楊樹與磚頭,這兩种家鄉之物構建了黃起龍複雜的鄉愁。楊樹生命力與磚頭的能指形成了一種強有力的“對衝間的融合”情緒,時間性是作品中另重要因素,這並非是黃起龍不同於其他畢業生趕作業式的時間線索,而是其作品中楊樹隱喻的自然力量的崇敬與恐懼,讓觀者具有崇敬與恐懼的是大自然生物的時間性成長。

作品《聲音的形狀》



雕塑係劉洪楷的《聲音的形狀》中印表機運作一個月的天書般的數據碼長卷、奇特且精確的雕塑造型、色系交融而又分明的圖像讓人生奇。經雅昌藝術網專訪得知,作者劉洪楷是將生活中的聲音用電腦的三維編碼與成像技術“轉譯”成視覺形態,分別是圖像與雕塑。這個過程中他研習過編程、數據碼構制,為了立體雕塑造型的精確性,還專門拿去國外鐳射塑形。並且講究的不止如此,他著重在一個城市的不同現場同一時間錄製聲音,然後用同一種材質樹脂、紙張進行塑形、圖像化,得出的結果差異極大。就如其生活的南亭村與廣州高檔購物廣場太古匯收集的聲音而形成的造型與圖像區別就非常明顯。南亭村形成的雕塑造型雜亂,太古匯形成的雕塑造型具有某種規律形態,這種聲音的形狀與圖像無疑開啟了我們新的視域,並對觀眾的視覺經驗的抽象化領域具有推進作用。

從功能角度的定義劃分,雕塑分館還有很大部分的以表達意念同時傳遞思想,供人觀賞的作品。技法嫺熟還是體現了雕塑係一貫的學風,而至於內心理念的東西還是需要觀者親臨奇境,感受下營造氣氛下視覺的感官喚醒,從主觀意識出發,判定它的好壞。當然你也能帶著一份輕鬆的心情來到雕塑分館,像黎明老師一樣,在拉風的《2012》上與它來上一張闔照,感受一下雕塑藝術與自我發生關係的一剎那。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