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藝術教育改革 須去功利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30 15:15:04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對於豐富人的精神內涵和人格魅力,促進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從而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此,教育部將在2012年對藝術教育開展改革,以確保其在所有課程教育中的時間和份額,並提升藝術教育在升學中所佔的權重和份額。

從我國藝術教育的現狀來看,一方面是普及率不高,但另一方面,近年來不少學生藝術團體在國際上屢屢獲獎,水準甚高。其原因在於,這些團體內相當一大部分是藝術特長生,他們不但有固定的排練時間,還經常聘請知名的藝術家指導排練。而屢屢獲獎又可以大幅提升所在學校的名氣,從而吸引更多的生源。於是,藝術成了陽春白雪,藝術教育披上了功利的外衣。

更可怕的是另一種現象,在每年的藝術報考大軍中,對美術、音樂、舞蹈、戲曲真正感興趣的考生其實寥寥無幾,大部分考生都是對藝術既不愛好又無特長,僅僅因為文化課成績不好而臨陣改行,希望在突擊訓練中學會一些應付藝考的技巧和方法,得到一張大學門票。藝術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的,很難想像這些帶著功利目標的學生能在藝術道路上走多遠。而不重視文化素養、只培養工匠的藝術教育,最終戕害的將是藝術本身。

在這種功利主義的導向作用下,當前中小學的藝術教育,目標大多指向藝術考試,這非但沒有提高中小學藝術教育品質,反而嚴重損害美育教育。一方面,很多家長在孩子學藝中投入了大量的財力與精力,寄予了較高的期待,使得孩子始終在較大的壓力之下學習,學習過程已經喪失了藝術教育的本義,也在葬送中小學藝術教育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一切為了藝考的指導思想,使藝術教育過分追求專業技巧而忽視文化素養,培養出越來越多的“瘸腿”人才。

藝術教育本質上是審美教育,其目的不僅僅是培養藝術家,更是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創造精神,提高他們的生活情趣,塑造他們健全的人格,增強他們對藝術的感知與欣賞、表現與創造、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也就是説,作為中小學階段的藝術教育,目標在於美育,在價值觀上與功利主義格格不入。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説過:“藝術是生活的鏡子。”這面鏡子應能夠讓全社會認識和尊重人自身所具有的物質和精神價值,促進個人覺醒,而不應被扭曲、功利化以致成為升學的“敲門磚”。筆者認為,去功利化應該是藝術教育改革的關鍵所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