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批評家陳默:三十年後看川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28 09:02:47 | 文章來源: 京華時報

今天的各大碼頭的掌門人,多來自和受益於那個開放時代和開放人性化的教育。當然,他們中的一部分也成了各級教育和學院部門的領導,並成為今天下滑不止的學院教育被問責的對象。風水輪流轉,今夕是何年?

話題來自於下列新聞報道:3月14日下午,由趙力策劃的《“山川蒙養20年”:川美藝術家大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這次展覽展出了170余件來自川美和曾畢業于川美的多位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在上世紀80年代,這批令人驚嘆的作品幾乎是被台灣收藏家林明哲“壟斷性”地收藏。時隔三十年,這批作品無論學術價值還是市場價值,都是不可估量的。

林先生是故友,其舊時大本營在台北,這些年的老窩在成都。他在三十年前即開始了先知先覺的積沙成丘的收藏。更重要的是,他資助和提攜了當年少不更事的一幫莘莘學子,在勤奮努力中走過那個物資匱乏精神亢奮的時代,奠定了他們百折不撓走向成熟的基礎。

三十年前舊瓶裝新酒

回頭看三十年前的學院教育,雖然當時仍在舊體制裏慣性推進,但新思維新課程新可能新作為卻在“舊瓶”中不斷“裝新酒”,滋養了那個時代一大批求學若渴的後生今天的各路掌門精英們,相比今天他們無疑是幸運的。以課程設置為例,當時圍繞藝術教育主幹的課程基本合理,完全不似今天的許多陌生、無用、尷尬的課程內容,佔用了太多寶貴的學習時光,以至於會産生藝術院校在向理工科院校看齊的錯覺。至少研究生招生重專業重導師選擇,才沒有出現曾經的教育受益者陳丹青在成為博導後招不到學生的煩惱和羞辱。另外,大家都明白藝術對天賦要求苛刻,學藝之路難於上青天,出藝術家的幾率比出科學家低的太多。

三十年後學院教育成問題

説來令人唏噓,今天的各大碼頭的掌門人,多來自和受益於那個開放時代和開放人性化的教育,當然,他們中的一部分也成了各級教育和學院部門的領導,並成為今天下滑不止的學院教育被問責的對象。風水輪流轉,今夕是何年?為什麼我們願意回頭看三十年前的學院教育?為什麼我們會屢屢責難今天的教育?不要再不切實際地羨慕歐美的先進教育,其實要求真的不高,人們只希望重現三十年前學院教育的美好時光,就真的有那麼難嗎?理理數數看問題:衙門化的院校管理、行政化教條化的課程設置、院校大合併毀掉眾多名校、擴招再擴招的災難、重普及輕人才的教育、全民辦藝術教育的荒唐鬧劇……

對現實的悲觀哀嘆,使得我們不得不再回頭看77、78,再看三十年前的學院精英化教育成果,誠如川美藝術家大展給我們帶來的回憶和思考,目睹眼下正日益衰落的八大藝術院校,遍地開花的藝術院校徒子徒孫,我們還能説什麼?前進還是倒退本來不是問題,現在成了很大的困擾學院教育的問題。何去何從?天遂人願……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