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王受之:紐約平面設計派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3-07 15:15:58 | 文章來源: 王受之部落格

美國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基本不存在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在平面設計上更加顯得比歐洲落後。正是歐洲的現代平面設計師,因為躲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禍大批逃亡到美國,因而把歐洲的現代平面設計介紹到美國,從而刺激了美國現代主義平面設計的發展,出現了美國最早的現代平面設計隊伍。這些美國設計家在歐洲的現代主義基礎上從事自己的設計,逐步形成基於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面貌的,但同時又兼有自己的特色風格來,這是美國本身的平面設計運動的真正開端。

歐洲的現代主義平面設計的基本特點是把設計進行理性化的處理,達到高度的視覺傳達功能,取消大部分裝飾,採用無裝飾線字體,採用非對稱的版面編排,甚至採用方格網路的基本結構來從事版面設計,從而達到高次序性的設計特點。這種設計,儘管一方面適合了現代社會的節奏和傳達需求,但是卻在另外一方面産生了比較刻板的設計面貌。因為普遍採用一個系統的設計方法,因此作品雷同的感覺非常強,這種情況,是與美國人的天生的樂天個性有所不吻合的。

紐約街頭的平面設計

 

美國是一個由各個國家的移民組成的新國家,歷史短暫,沒有歐洲國家那種所謂悠久的民族傳統,因而在設計上,美國人比較講究傳統和文化根源,他們重視設計的良好功能,設計的經濟效應,同時也希望設計能夠使他們感到開心,對於美國人來説,設計具有的某種樂天的特點,是他們喜愛的,特別在平面設計上,他們顯示出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更加強烈的樂天傾向和愛好。設計史家修·阿德賽-威廉斯在他的著作《世界設計——設計中的民族主義和全球主義》(Hugh Aldersey- Williams: World Design, Nationalismand Globalismin Design, Rizzoli, New York, 1992)一書中特別提到美國人的這種個性特色。他舉例説明美國人與歐洲人在對待平面設計上如何不同:歐洲公路不許停車的標誌都非常簡單,大部分是一個英語的“停”(park)字的首寫字母“P”加上一條劃過“P”字母的紅色斜線,意思是“此處不許停車”,大部分歐洲人就會安分守己地遵守規則了;美國人倒不是不守規則,但是在從新澤西州進入紐約曼哈頓的“荷蘭隧道”的公路上,美國交通管理單位卻不僅僅樹立了這種“不許停車”的簡單路牌,而且還連續樹立了3個牌子,第一個説“此地不許停車”(No Parking Here!),接著就是第二塊牌字,寫著“我們是認真的”(We Mean It!),本來已經非常羅唆了,但是,快到隧道入口,又出現第三塊牌子,寫著“你絕對想都不要想在這裡停車!”(Don't Even Think of Parking Here!)。阿德勒·威廉斯感嘆説: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人民會在平面標誌設計上如此充滿生動、活潑和遊戲性的動機的。這個例子,可以説明為什麼美國設計家對於歐洲傳來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會進行改良,原因是社會的需求,大眾的需求與歐洲有很大的區別。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基本摧毀了歐洲作為現代藝術和現代設計中心的地位。戰爭以前,現代藝術和現代設計的中心是法國和德國,巴黎在20世紀初期到20世紀30年代期間成為許多現代主義藝術運動的發源地,立體主義、野獸派、達達主義、納比派等等,而德國則是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集大成的核心。20世紀30年代,當納粹德國和法西斯義大利等軍國主義國家發動了世界大戰以後,這兩個核心都被徹底破壞了,除了少數依然滯留在歐洲的現代藝術家和設計家之外,大部分傑出的藝術家和設計家都逃出歐洲,來到美國。因此,紐約突然成為世界現代藝術和現代設計的中心,這個地位的轉變,促使美國的藝術和設計發生很大的變化。

因此,20世紀40年代是美國現代設計的最重要轉折階段,一方面,美國設計界開始全面接受歐洲現代主義設計的風格,另外一方面,他們卻又開始對歐洲的現代主義設計進行改良,以適合美國大眾的需求,這樣的努力,形成了美國自己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這個試驗主義在紐約進行,因為當時紐約聚集了美國最大數量的設計師,而歐洲來到美國的大部分設計家也都集中在紐約,因此紐約成為美國現代設計的一個最重要的發源地,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設計風格,逐步形成所謂的“紐約平面設計派”(The New York School)。紐約平面設計派的出現,是美國平面設計真正形成自己系統的、獨立的設計風格,同時又能夠與在歐洲産生的現代主義、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相輔相成,互相補充,共同形成20世紀50、60年代國際設計風格的設計運動。因此,它不但在美國平面設計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對於世界的現代平面設計史,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視的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