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投入未必高産出
“每個藝術考生都有一段難忘的藝考史,每個藝考生家裏都有一筆説不出口的血淚賬。”這是微網志上流行的關於藝考的一句話。那麼,藝術生畢業後的收入又怎樣呢?
大連一所藝術院校畢業的小張向記者感慨道,畢業5年的她現在已經不知道藝術為何物了。小張所學專業是美聲,高三那年為了藝考,專程從江西跑到北京找老師輔導,各種培訓就花了10多萬元。大學學費是1.5萬元/年。如此計算,在畢業之前的教育投入至少有20多萬元。
“那時候我以為畢業了肯定也能夠像那些老師一樣賺很多錢。”可是夢想總是被現實無情擊碎,曾經有一個好嗓子的小張,現在卻成了一個服裝店的售貨員。
“我們那一屆學音樂的有400多人,現在還在從事音樂這條路的人恐怕佔不到40%,”小張的言語中有些落寞,“我們同學畢業後的去向主要有幾大類,較多的人去一些大專院校或高中當老師,其次是去培訓班當老師,還有就是北漂做業餘歌手,也有那麼一兩個去深造的。當然,也有像我這種,幹著八竿子打不著的工作”。
目前,小張的月薪僅有2000元,對於何時才能還完之前那筆高昂的“藝考賬”,她表示迷茫。
藝術類企業面臨人才荒
數據顯示,全國1000多所藝術專業的高校每年培養30多萬藝術類學生。但不少演出公司、音樂公司卻仍為招不到優秀的藝術類人才,面臨著尷尬的境地。
A8音樂集團是國家數字音樂基地,每年需要大量的歌手和詞曲人。但面對市場上遍地都是的藝校畢業生,A8音樂集團資深音樂人朱布磊卻無奈表示,能夠被他們挑選出來的,有才華和實力的年輕人寥寥無幾,好的音樂作品更是鳳毛麟角。
朱布磊向記者表示,去年A8音樂成立布拉琪唱片公司,並開通歌曲徵集平臺,向社會、高校徵選具有市場潛力的歌曲,最後在1.3萬多首歌曲中,只選出130首,比例竟然只有區區1%,令人汗顏。
“作為企業,我們對高端藝術人才的需求不是量的問題,而是質的問題。”朱布磊表示,如今的藝術教育體系更像個倒置的金字塔,是藝術教育功利性、産業化的産物。高校吸引大批量的學生進來,但並不注意對專業素質的培養,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只是低端的藝術工具性人才,高水準、有創意的人才極少。
藝術,不是“砸錢”就能説了算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個悖論:一方面是藝術畢業生苦於找不到好工作,一方面是用人單位苦於找不到藝術人才。在藝考這個産業鏈條上,上游飽和,下游枯竭,原因何在?
其實,在藝考的千軍萬馬中,真正是因為熱愛藝術而報考的又有幾人?長期以來,藝術考生多是半路出家,文化課學習差、專業素質弱,在考試之前,報名參加一些“速成班”、“衝刺班”,有些也能僥倖搭上藝術院校的班車。
但是,我國的藝術教育,又存在偏功利性、應試性,而忽略學生個性能力的培養。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無法在大學中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培養。畢業以後,這些藝術生又要花大代價去找工作,真正能得到認可的寥寥無幾,更多的是被拒絕在藝術門外。
藝術,是個嚴謹的事,作為藝術生,應該注重實力的鍛鍊,而不是“砸錢”就能説了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