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創世神話
中國的美術學院中的傳統美術教育和所謂的當代藝術教育之間,其實並不存在嚴格的界限。首先,由於一些教師個人的因素,在國油版雕這些傳統係科的教學中,經常會存在著當代藝術化的觀念,設置一些實驗課程,有些甚至專門設置了具有當代藝術傾向的工作室。這些活動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一些美術學院中就已經出現了。
其次,傳統美術教育,包括寫實繪畫訓練,以及中國傳統和西洋古典美術教育的內容,對於從事當代藝術創作並非就沒有用處。事實上,這些教育所提供的知識、技能和趣味,稍加處理就可以調用為當代藝術活動的寶貴資源。目前活躍在中國的藝術家,絕大多數都受過這些傳統訓練。所以,當黃永砯談到中國美術學院設立跨媒體藝術學院的時候,意味深長地説:“別忘了,我們這些人都是國油版雕出來的”。
這些傳統教學中的當代藝術資源和當代藝術內容,是今天我們所説的當代藝術教學的重要的準備期。不僅在於那些直接的實驗課程所帶來的經驗,更在於它奠定了今天活躍的當代藝術家和學院之間深刻的感情,而不是簡單的敵對情緒。同時,它也為今天的美術學院接受專門的當代藝術科系進行了必要的心理準備。
任何事情的開端都會被賦予神話色彩,當代藝術教育的破局神話和創世神話也一樣,但是它的價值不應該被過高估計。除了上述的傳統科系內的實驗課程之外,當代藝術教學單位被獨立設置始於1995年中國美院的綜合繪畫係,然後是2001年9月中國美院的只招碩士的新媒體藝術研究中心、2003年建立的新媒體系和綜合藝術系。同年,中央美院也成立了實驗藝術系。
今天,滿足於創始神話敘述的階段應該已經過去。歸根到底,有了新專業並不是目的,培養人才才是目的。問題不再是要不要有這個新的專業,或者可不可以有。而是該怎麼來做這些專業。八年下來,發現了哪些問題,制度設計如何進一步優化,教學技術如何提高,等等。
無主體的文化交流教學
中國的各家美術學院設置新專業的初始衝動,相當程度上是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産生的。各家學校的各個專業都有文化交流項目,國外教師帶到中國的是比較當代的藝術思想,訓練方法和教學風格也是國外美術學院常用的,這本身進行了學院的接受能力的一種訓練。
文化交流中,中方學院的官員出訪國外美術學院,參觀國外美院的科目設置和教學模式,這种經驗所造成的觸動,也構成了創設新專業的行政方面的衝動。
一些本身就屬於美術學院的教師官派到國外美術學院交流、留學之後回來,他們在海外所學和這裡原有的教學體系差別已經很大。這成了早期在傳統科系內部創設實驗工作室的重要原因。
今天,除了中央美院和中國美院等幾家較先行的美院之外,別的學校的當代藝術教學項目,依然往往是國際教授來訪的短期教學的結果。
但是,文化交流需要有文化交流的主體,主體性越強,對相異的文化的吸收消化能力也會越強。當我們自己有較為明晰的關於當代藝術的思想,特別是教學思想的時候,我們就更有能力來遴選最優秀的國際教授。且現在國際講學混混的數量不少,來中國的某家美術學院的教學資歷,對於很多人其實是寶貴的。
當我們自己的教學思想明晰,體系完整的時候,參與的學生才有可能在既有的體系和新帶來的東西之間做比較,有一個學習的基礎。你的胃越好,你能嘗試去吃的東西也就越多。來訪者的教學成了一種真正的滋補。否則,很容易形成單向的宣講與傾聽。很多參與這些訪問教學項目的學生,在發生了興趣之後,往往是選擇在畢業之後出國留學。然後湮滅在如今的海外藝術留學生的茫茫人海之中。當我們自己當代的藝術教育體系很健全的時候,來訪的教授也會受到激發,在教學中表現出真正的創造力,否則很容易停留在基礎知識的普及講授,學生的互動上不去,好的教學者很容易感到沒勁。
所以,各家藝術院校不應該滿足於海外交流教學項目的成果。如果自己沒有強大的當代藝術教育體系,將很難完成有意義的對話。必須儘快建立自己的系統,這些交流項目才可能真正開始起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