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國130多所戲曲類學校,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幾乎所有的學校都已更名為藝術學校;仍然保留戲劇學校名稱的,已經寥寥無幾。不少學校,校內已經多年沒有戲曲學生,有的學校已經基本沒有戲曲老師,相當一部分學校,雖然還有零星的戲曲教師,但基本已不具備戲曲辦學條件,靠本校老師已經很難完成戲曲教學任務。
然而,奇怪的是這些學校幾乎一無例外仍然承擔著為當地戲曲團體培養人才的重任。當地戲曲團體需要培養人才時,文化主管部門仍然習慣於給本地的藝術學校下達招生任務,而這些學校憑著對戲曲事業的深厚情感,也會咬緊牙關,把它當做政治任務,年復一年,靠高昂的教學成本和東拉西請湊合起來的教師隊伍勉力支撐。因此在戲曲教育戰線,出現了一種很奇特的現象:雖然戲曲教育事業的蛋糕並不大,但大家仍然都在吃,結果是誰也吃不飽,誰也沒吃好。辦學條件好、師資實力強的學校,由於生源不足,戲曲教育事業不斷萎縮,日子並不好過;而一些不具備戲曲辦學條件的學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同樣也在忍受著痛苦的辦學煎熬。歷史上形成的行政性辦學體制,依然有力量,把許多已經不具備戲曲辦學條件的學校,牢牢地綁在戲曲教育的戰車上,這就人為地造成了校際之間的惡性競爭。不僅加劇了生源危機,增加了戲曲教育的成本,而且降低了戲曲人才的培養品質,對戲曲教育事業的發展極為不利。
市場是有規律的,供大於求,産品必然過剩,需求不足,事業肯定萎縮。幾十年的歷史已經證明,專業戲曲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不需要那麼多的學校都來舉辦戲曲專業。從振興戲曲的全局利益出發,戲曲教育,與其讓眾多的學校在無情的市場中進行惡性競爭,不如主動在辦學機制、學校分佈和專業結構等方面進行適應性調整,讓大部分學校放下戲曲人才培養的沉重包袱。現在,不少學校已經沒有戲曲學生,有的學校已經沒有完整的師資力量,有的學校已經在調整自己的專業結構,有的學校已經主動退出了戲曲教育領域,這正是戲曲教育事業調整佈局的最好時機。
建議有關部門,組織專家組,對全國的戲曲教育資源和各學校的戲曲辦學條件和能力,進行實事求是的評估。在充分調研和論證的基礎上,對現有學校進行篩選,把確實具備戲曲教育資源的學校,確定為主要劇種的人才培養基地,並由政府授牌。全國性的大劇種,人才培養基地由國家確定,地方性的大劇種,由省確定。逐步形成戲曲人才培養的合理佈局。在此基礎上,制定相關的扶持政策,在資金投入、教師隊伍建設、招生政策、升學與就業等方面,對戲曲人才培養基地進行適當呵護。通過政策引導,讓優秀的生源和優質的教學資源向人才培養基地集中,逐步把戲曲人才培養基地做大、做強,實現戲曲藝術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