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3月30日消息
3月29日,上海,錦江小禮堂。全國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經驗交流會隆重舉行。此次會議由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團中央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
自2002年9所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試點以來,國家已將鼓勵和支援大學生自主創業,作為促進就業和加強創新人才培養的戰略舉措。
聯合國將創業能力看作繼學術能力、職業能力後的第三種能力,並稱其為“第三本教育護照”。如今,創新創業教育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擁有了“第三本教育護照”。
大學生自主創業政策扶持體系基本建立
政府:重要的推動力量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我國僅大學科技園在孵企業就有6500余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超過5萬家,從業人數超過100萬,其中80%以上為大學畢業生,大學生創業者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為整個社會創造了更多財富。目前,“政府促進創業、市場驅動創業、學校助推創業、社會扶持創業、個人自主創業”的生動局面已經形成,創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倍增效應日益凸顯。其中,政府成為舉足輕重的推動力量。
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揚告訴記者:“上海提出了‘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創業推動創新’的理念,從大學生入學第一天就開始了全程的創業教育、從為了生存的創業走向促進自身發展的創業、通過分類指導提升創業品質,這三條就是政府推動創業教育的導向。”
基於這樣的認識,2006年5月,為了加快推進大學生科技創業工作,上海市委、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決定由財政專項資金支出5億元,成立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2007年,市教委決定實施“上海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每年投入1000萬元,資助1000個大學生創新活動項目。2009年,由上海市教委、市科委和楊浦區政府共同搭建起服務創業者的高校技術市場。同時,召開上海高校創業教育體系建設推進會,明確構建起以“覆蓋全面、層次合理、運作有效、特色鮮明”為發展目標的高校創業教育體系。自2003年以來,遼寧省制定了扶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11份文件,出臺了稅費減免、貸款擔保、財政補助等多個方面的優惠政策,在全國率先印發了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證,並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目前,全省累計申領創業證的有6300人,帶動10萬人就業。
安身之所是創業的首要前提。湖南省長沙市堅持以政府為主導,積極鼓勵和倡導建設大學生創業基地,對新增大學生創辦企業20家以上的産業園區、吸納大學生創辦企業10家以上的企業,經市創業辦認定為大學生創業基地,市財政每年給予30萬至50萬元補貼。同時,加快基地標準産業用房和創業公寓建設,最大程度滿足大學生自主創業需求。該市還結合實際,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孵化平臺。市屬高職院校也依託自身發展,著手籌建長沙職教創業園、長沙大學生創業示範街,為大學畢業生提供各種形式的創業實踐場所。
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高校:積極的改革中堅
數據顯示,僅2010年各地高校就舉辦了2萬多場創業大賽、創業論壇等活動,參加的大學生超過300萬人次。高校已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職業生涯發展課程和專業課程,面向全體大學生,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上海交大成立的創業學院創造性地採取了“無形學院、有形運作”的嶄新模式。該校副校長徐飛介紹,學院構建“兩翼”,即“面上覆蓋”,通過在專業教育中滲透創新、創意、創造的精神和理念,開設創業教育通識課,使全校同學得到創新創業氛圍的熏陶、感染和洗禮。另一翼是“點上突破”,通過提供獨具特色的創業學程,創業導師團的輔導和指導,創業苗圃預孵化和部分資金支援,培養部分有強烈創業意願的同學成為大學生創業的“種子選手”,培育他們成為未來企業家。
創業教育必須走出校園,主動體驗真實的社會創業環境。這方面,江南大學“園區助推型”創業教育模式可圈可點。該校組建全程陪伴的創業導師團隊,遴選出100余名創業導師。其次是全面貼近的創業課程設置。結合園區産業及行業發展現狀,先後2次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建立了包括46門課程在內的創業課程體系,開通了“大學生創業教育網”、“職前教育網路學堂”等創業教育網路平臺。5年來,該校入園學生創業企業累計已超60家,並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成活率超過70%,註冊資金連續兩年實現翻番,年産值已突破2000萬元。
據介紹,目前全國已有66家國家大學科技園建立了“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很多高校成立了創業學院、創業中心或創業研究機構。浙江、江西、廣東等地高校開發“虛擬創業”、“商務模擬”等創業實踐活動,增加學生的創業體驗,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實戰經驗。
廣泛支援多方扶持的良好氣候逐漸形成
社會:持續的助推浪潮
近年來,創業教育呈現了一種可喜的現象:大批的企業家、創業成功人士通過擔任創業導師、提供“一對一”輔導等方式,對有創業意願的大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各類社會創業機構積極開展對大學生的創業培訓、創業諮詢、貸款融資、風險評估、項目孵化等創業服務。
在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援下,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人數逐年增長。2010年,全國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人數總計達到10.9萬人,比往年有大幅度提高。
重慶市教委副主任舒立春告訴記者,“十二五”期間,重慶市將以發展微型企業作為重點,解決150萬人就業,其中重點把大學生作為創辦微型企業的重要群體予以支援和幫助。為此,該市制定了“1+3”扶持政策,即“投資者出一點、財政補一點、稅收返一點、金融機構貸一點”。大學生創辦微型企業可享受註冊資本50%的財政補貼,在稅收方面政府按照企業註冊資本等額給予財政稅收返還,同時還可獲得註冊資金50%的貼息貸款。“1+3”模式有效解決了大學生創辦微型企業的註冊資本金和經營資金問題。
與此同時,重慶市還整合部門資源,為大學生創業搭建孵化平臺。全市建立了1120個微型企業創業指導站,覆蓋所有區縣和全市40余所高校。在此基礎上聯合轄區工商、稅務等部門具體指導、幫助和監管在校大學生創辦微型企業,並提供後續支援和保障。另外,該市還建立了微型企業網路平臺,建設大學生創業網和微型企業發展網,分別為大學生創業提供項目推介、政策諮詢和網上貿易、商業社區等,實現微型企業電子政務、電子商務和交易結算“三位一體”,促進了企業管理和項目推廣。
江蘇省則提出以強化“目標的牽引力、制度的保障力、活動的滲透力、科研的助推力、平臺的支撐力”為依託,拓展創業教育渠道。該省教育廳副廳長朱衛國堅定地表示,要使創業教育健康持久地開展必須堅持完善機制,管理創新;必須積極構建政府、高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創業教育支撐與服務體系;必須依託社會、面向社會、服務社會;必須積極倡導“創業光榮”的良好創業氛圍,提高為大學生創業服務的效率和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