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要高分,還是要想像力?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14 09:54:22 | 文章來源: 東方網

最近,有幾條有關教育的重大新聞掀起了人們對教育的又一輪評論高漲。

先是在全球21個受調查的國家中,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而想像力排名名倒數第一,而另外一個關係到未來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創造力-則排名倒數第五。

正當人們以此為話題,愛恨交加地議論應試教育下考奴問題時,卻又傳來一條令人振奮的新聞,在經合組織教育司權威性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比薩Pisa)調查中,上海學生的閱讀素養、數學素養和科學素養表現全球第一,並明顯領先。如此出色的成績引來經合組織教育司指標與分析部主管認為,上海的學校不是在培養死讀書的學生,而正在引導學生將能力和熱情轉化為優異的成績。

事實果真那麼令人振奮嗎?答案是否定的。

不管怎樣的評估,都脫不了應試能力和技巧,要知道,在我們目前的教育體制和育人模式中,最大的成就就是學生會考試。君不見,無論是針對非英語學生的託福還是針對所有人的SAT和GRE英語考試,中國學生屢屢成為高分主體和最高紀錄保持者。在二十幾年前就有不會開口説英語者考得託福高分的傳聞。高分在中國扎推出現引得美國佬改變託福考試內容,引入了口語和寫作部分。但是中國人的應試技巧和能力源遠流長並極富創新性,還有專門的培訓機構總結推廣,因此高分還是屢見不鮮。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在考試上無疑略遜一籌。

那麼回到上面“比薩Pisa”雄踞榜首的新聞,我們也就不會大驚小怪了,而是作為理所當然、預料之中的成績。何喜之有,更添悲哀,因為這再次應證了我們的學生不過是極會考試。

近年來國內科學界較多地議論科技創造和創新力問題,比較集中的觀點認為科學家對自然之謎的興趣、好奇心以及國家、社會的需求是科學發現的主要動力。我們比較擅長後者的培養,而缺乏對人們興趣好奇心的培植。好奇心,不僅僅指對事物本身産生的興趣,還包括從不同現象,或者不同經驗中找出共同點感到興奮的心情,到了這種程度,就形成了一種科學思考的方式。這是各領域創造和創新的關鍵,而國家和社會需求總是集中在某幾個領域,不可能引發全領域的創造和創新氛圍。因此持續的興趣和好奇心才是根本。

而我們的孩子除了應試分數和成績,創造力缺乏,原因在於想像力低下,好奇心闕如,智慧的火花在不斷的“教育”下早已消失殆盡。

有臨近崩潰的家長在網上説,孩子每天起的比雞早,睡的比雞晚,盡學些沒用的東西,但不學又不行。在陷入深深的憂慮之際,忽聞此比薩分顯示中國教育是成功的,他不由得粗言粗語破口而出。在其他不少場合,我聽到了不少家長激動地控訴,自己的孩子怎樣在目前教育體制下,僅僅因分數不高並定為“失敗者”而喪失信心,而一旦被送出國外,則脫胎換骨為精神煥發的全優生。

同樣是高三學生家長的我,也是感同身受,唯一的感嘆是:高三學生唯一的目標就是靠高分;高三學生真苦,高三家長真累!

自高二開始,女兒就糾結于在3+1中選哪門,中途有三次修改選擇的機會,我們在第二次中改換門庭,從物理到化學,還是因為耽擱了幾個月的學習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從此化學成績一蹶不振,煩惱憂慮蜂擁而至。更糟的是,原來一直很好的語文和英語,也由於高三應試要求提高,變得不會做對題目了—語文古詩鑒賞理解要按照標準理解來答,如果加上自我色彩濃烈的體會式理解就是錯誤的;作文也有立意和境界的要求,多采用正面形象作例子,多加些眾所週知的漂亮句子和詩句,就可以拿高分;英語寫作用詞要規範地用課堂教過的,用課外閱讀中獲得的詞很有可能被老師批為錯誤。

從小學習輕鬆而各方面優異、對學習一直抱有濃厚興趣的女兒,前兩年還一直在興趣導向、素質教育道路上奔行,到了高三卻變得不知道如何學習了,關鍵是不擅長考試和拿高分,面臨痛苦的“轉型“—儘量把自己變成會考試的機器!因為不僅高考看分數,而且標榜為改變一考定終身的“自主招生”其本質也是分數引領和成績第一!

記得高中第一次家長會時,學校説大學招生中的推優和推薦,自主招將推動素質教育,在學校向高校推薦時是看每個人所有功課的分數,包括音樂、美術和體育,高一、高二和高三成績綜合看,後面的權重大些,我還信以為真,女兒也因為喜歡在音樂和美術課上投入很大精力,表現出色,但高三的經歷説明當初的説法完全不存在。自主招生主要看語數英三門年級排名以及四門的年級排名,而且主要看臨近推薦的那兩次考試排名,排最高的推薦進北大清華,然後輪到復旦交大。因此,自主招生的學校推薦還是取決於你的分數,而且是主課的分數。這樣的自主招生不僅無法推動素質教育引領下的教育改革,而且平添學生的負擔—現在不僅要按照大綱要求準備高考,還要超出大綱要求準備自主招生考試。

我一直在想,除了考試,我們難道沒有其他方法挑選出所需要的學生和人才了嗎?得到的答案是“這是目前體制下唯一可行的最公平的方法”?那我要説,這樣的藉口不充分,這種方法的公平性比不上“抽籤”,抽籤發生在所有人身上的概率是一樣的,因此也是最公平的。為什麼我們不用抽籤方法還是選擇挑選方法,説明有挑選的必要。考試只是挑選的方法之一,但與公平與否無關。光從挑選未來各種人才的需要而言,如今的考試方法根本不是好方法;而如果要以公平為主導,那也不應該是考試方法,而是“抽籤”方法。

為什麼我們不能、也不敢拿出比目前考試更好的並公認的真正公平的方法,關鍵是缺乏公平公正的規則並嚴格遵守;同時缺乏鑒別和評定人才的真正的伯樂。沒有伯樂,有再多的千里馬也無用武之地;有了伯樂,加上嚴格遵守公平公正規則的環境和氛圍,又如何會總是被迫進行類似于考試這樣的“次優選擇”或“好于最差”的選擇哪?因此,教育改革的關鍵不是考試方式或推薦方式的改變,而是公平規則制定的人及其環境的存在,發現選撥人才的人和環境的存在,然後義無反顧地進行徹底改革,這樣才能避免把孩子不斷推向考奴情況的重演,才能造就讓好奇心茁壯成長的良好環境,才能讓富有想像力和創造性的人才大量涌現。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