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
我們習慣於每天雙手飛快地掠過鍵盤敲出一個個漢字。但有一天,我們卻突然提筆忘字,突然發現手寫出來的漢字竟然如此不中看。你可曾想過,這意味著什麼?這些方塊漢字代表著什麼?難道在當今這樣一個節奏越來越快的資訊時代裏,書寫真的離我們很遙遠了嗎?漢字真的變得冰冷了嗎?
日前,光明網開展了一項關於手寫漢字的網友調查,結果表明,漢字手寫的現狀不容樂觀。不少人將其歸咎於電腦、手機的廣泛使用、學校書法教育的薄弱等等。但可能,引人思考的應該更多。
漢字承載著我們民族的歷史、文化與氣質,它是五千年中華文明最直接的傳承者。手寫漢字,就個體而言,更是直接體現著個人的才情性格、傳遞著個人的思想情感,使他人讀後如見其人,心生溫暖。
以光明網的調查為出發點,本報今起開設“從手寫漢字看文化傳承系列報道”,我們將通過訪談、點評、深度解析等方式,邀請專家學者以及所有關注這個話題的讀者共同思考。
光明網將開闢同題專欄。您認為提倡手寫漢字好不好?您認為手寫漢字與文化傳承關係密切嗎?您認為在網路時代學校還該不該開設書法課?請您積極發表意見,參與討論。
光明網做了一件好事,它的“漢字書寫調查”,用確鑿的統計數據告訴我們:85.20%的被調查者認為,全民漢字書寫水準在下降。這是壞消息,也有好消息。高達96.4%的被調查者認為,“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瑰寶,決不能放棄”。
堪憂的是現實,欣慰的是情感。
漢字承載著歷史記憶。書寫漢字是感受中華文明和藝術精神的通道。但是,現在的漢字書寫面臨斷流的危機。我們在焦慮:決不能放棄書法這門藝術的文化情感,能否改變“全民漢字書寫水準在下降”的事實。
漢字書寫下滑的原因
漢字書寫在20世紀急速滑向低谷,分析起來,緣由種種。最直接的原因是物質文明發達之後,導致兩波“換筆潮”,悄悄改變了我們的書寫傳統。
第一波是傳統的毛筆換為自來水筆、圓珠筆、鉛筆之類的“硬筆”。20世紀50年代普及國民教育,“硬筆”也普及開來。這波換筆,雖然筆已變種,但終究還是筆,漢字還要一筆一筆寫出來,“書寫”傳統猶在。
第二波換筆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起初是電腦普及,繼而網路覆蓋,以往日常筆寫之事被電腦取代。這一次以“機”換“筆”,連“書寫”動作也換掉了。漢字書寫的靈巧動作簡化為兩種簡單垂直的操作:鍵盤上的“敲”,滑鼠上的“點”,字庫裏的漢字就蹦出來,省心又省力。
不論是被動裹挾還是主動順應,20世紀的兩次換筆,速度一次快過一次。處理文字的工具越來越進步,手段越來越便捷,效率越來越高。
當我們欣然陶醉科學技術之賜時,驀然回首,才發現我們的書寫能力正在退化,我們日常生活中與傳統文化聯繫的紐帶正在斷裂。三千多年的漢字書寫,現在也成了“文化鄉愁”。
漢字書寫與中國文化
重視漢字書寫訓練,是中國幾千年的教育傳統,向來是從蒙學開始。西周學童(當時叫“國子”,限于貴族子弟)的教育,分為“禮、樂、射、禦、書、數”六科,稱為“六藝”,這些科目,與今天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正相吻合。其中“書”這一科,包括漢字書寫訓練。此後,不論官學、私學,漢字書寫是不可或缺的基礎科目,一直延續到20世紀。
古代的課吏、科舉制度,曾對漢字書寫教育、書法繁榮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1905年清朝取消科舉制度,書寫漢字主要依靠學校傳薪續火。
漢字書寫,首先是學,在老師、家長指導下學。照著字帖練習書寫,古人稱為“臨帖”,現在叫“練字”。練字是學生的每日功課,古人稱為“日課”,一本字帖需反覆練習,這也是“學而時習之”的學。
在練字的過程中,學會使用毛筆,學會書寫技巧,學會處理筆畫結構之間各種組合關係,把字寫得端正美觀,筆畫有力感,達到指揮如意的程度。這樣的能力,古人稱為“童子功”、“基本功”。古代很多大書家是以“功夫”著稱,漢朝的“草聖”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陳朝書家智永,登樓不下,學書四十餘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