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條新聞合起來讀,很是有意思。
《南方日報》10月7日報道,國慶長假期間,廣東各大型野外拓展基地、野戰實訓中心都爆滿,不少年輕父母帶著孩子一邊享受天倫之樂,一邊希望孩子也能學習生存技能。但絕大部分孩子沒有野外生存知識儲備,甚至連基本的生活技能、常識也頗為欠缺,鞋帶松了也不懂得係,頭髮松了也不懂得自己梳。究其原因,當孩子上小學的時候,父母往往出於照顧心理,鞍前馬後“服務到家”;上中學了,課程和考試壓力,導致做雜事沒時間;等到孩子變成大學生,基本上與家務活絕緣,根本不會做。專家呼籲,應重樹(體力)勞動光榮的觀念。
《揚子晚報》10月7日報道,江蘇南京有一名90後的家政服務員,最近將她在一個80後家庭當保姆的經歷發到了網上。這位保姆介紹説,僱主家的父母國慶出門旅遊,80後小夫妻連洗澡水都要琢磨半天才能放好,安排每天的菜譜和家庭衛生也是一頭霧水;更離譜的是,吃完了的剩菜放冰箱、臨睡前要把門窗關好再將紗窗拉開、操作使用滾筒洗衣機等生活常識,也得靠保姆手把手的反覆教給僱主。
這兩件事都反映出年輕一代動手能力較差的現象,但專家將其定義為他(她)們歧視並拒絕體力勞動,繼而認定必須通過體力勞動光榮的觀念宣傳來更正,卻是大大的偏頗了。與過去幾代人相比,如今的年輕人在觀念上還是有所進步的——某些人的炫富、炫耀權力行為當下會引起爭議和譴責,在過去卻常常被視為理所當然——人們的意識領域,有了更多的平等性和包容性。
從《南方日報》報道所介紹的情況來看,年輕一代動手能力較差,儘管表現出來的可能是一些人不願動手,但根本的因素仍在於,他們成長過程中,“小學沒人教,中學沒時間,大學不會做”,很難得到掌握生活技能、及早獨立行動和與人交往、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
這一方面要歸結于現有學校教育體系的應試導向——當升學壓力超過合理界限時,社會實踐、操作實驗課程必然要服從於題海戰術。儘管近年來專家學者們苦心孤詣的改革教材、教學方式,教育主管部門頻繁調整考試範圍,卻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應試導向。再加上,與學校教育體系接軌的人才制度,嚴重的“唯學歷化”,使得素質教育不得不變異為考試範圍更寬、考察項目更多的“應試教育2.0加強版”。由此使得一屆屆學生背負起越來越重的考試壓力,根本沒有時間觀察生活、參與家務活在內的動手操作。
另一方面,教育領域中各類主體的權利義務一直未能得到明確界定。筆者不久前在《沉重的考試負擔,扼殺了多少有思想的學生》(10月7日“紅網”紅辣椒評論)一文中曾談到過這個問題,曾提出,“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再到大學,都無法行使任何實質性的自主權利”,“在涉及學生利益的重大問題上,他們作為最直接的利益相關人”應該享有的知情權、參與權,並對教學、教材、學校行政管理等範疇作出有效力的評價,等等,都不甚明確。同樣,正是因為權利義務不明,使得教師、學校管理機構必然要背負學生在校期間的全部責任,在獨生子女時代,當然不敢隨便組織學生參加劇烈體育運動、社會實踐、外出遊覽甚至動手實驗。
如果上述兩個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那麼專家和媒體再起勁的鼓吹勞動光榮,對於提高年輕人動手能力,都是沒有實質幫助的——至多讓部分體力勞動職業的薪酬,改變過去那種被壓低和扭曲的價格體系,讓體力勞動者得到更公正合理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