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教育

智聖明訓潤澤學子身心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9-29 13:57:58 | 文章來源: 襄陽城

9月21日,襄樊五中學子在新校區排練齊誦《誡子書》

9月19日,襄城實驗小學學生在古城墻下排練齊誦《誡子書》

9月21日,襄樊三十二中學子在諸葛亮廣場排練齊誦《誡子書》

9月20日,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子在校門口排練齊誦《誡子書》

2010年9月是襄樊市第七個“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全市各中小學都把開展誦讀與吟唱《誡子書》作為“中小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動的一部分“作為襄樊的中小學生,誦讀與吟唱《誡子書》有著獨特的意義。”市政府教育督導室副主任朱啟龍説,諸葛亮青年時期一直在襄樊學習和生活,襄樊人對他很熟悉,也很崇拜。他寫的《誡子書》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對現代學生很有教育意義

1吟誦《誡子書》成校園風景線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9月20日下午,在全市校園書信大賽啟動儀式上,襄城實驗小學的百餘名學生齊聲誦讀了諸葛亮的《誡子書》。從9月13日開始,每天早上7點半至8點、每天下午5點至6點,該校的學生都會到校,在老師的指導下誦讀《誡子書》。回家後,他們還會對著鏡子練習誦讀和站姿。

除了小學生,襄樊的中學生也在積極誦讀、吟唱《誡子書》。9月19日上午9點,襄陽古城墻內樹葉搖曳,涼風習習。襄樊四中1500名高中生穿著校服在仲宣樓下誦讀、吟唱了《誡子書》。“作為襄樊人,學生們對諸葛亮耳熟能詳。他的《誡子書》內容簡單,篇幅短小,誦唱結合的方式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襄樊四中高二年級副主任周維説,學校通過校園廣播經常播放《誡子書》的音樂,學生記得很牢固。如今,走在校園裏,學生們會邊走邊讀《誡子書》,邊走邊唱《誡子書》。

而襄樊五中則結合百萬學子齊誦《誡子書》活動,讓同學們在上語文課之前齊誦《誡子書》,讓這86個字時刻提醒同學修身養性,靜心勤學;市實驗中學還把《誡子書》歌定位為課前必唱歌曲;襄樊一中也將《誡子書》歌曲與《襄樊一中校歌》並列為學校新生必唱歌曲,而且規定為每年校園歌曲大賽必唱項目。《誡子書》的“風”也吹到了大學校園。9月20日上午,在院長李儒壽的領誦下,襄樊學院6000多名大學生在隆中山下一起誦讀了《誡子書》。“臥龍出山”的群雕、刻有“淡泊湖”字樣的觀賞石、“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校訓……在襄樊學院校園,處處可以感受到三國文化。

2學生:

“《誡子書》影響了我”

市23中九(1)班的朱世卡從小就喜歡看《三國演義》,很崇拜諸葛亮這個人物,對他的《誡子書》更是倒背如流。“每次細細品讀《誡子書》,都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言行,我要從點滴小事做起,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朱世卡説。

市實驗中學七(8)班的米致遠尤其喜歡《誡子書》中的“非寧靜無以致遠”,“因為我的名字來源於此”。

襄樊四中高一(6)班張玉坤説:“讀過《誡子書》,我印象最深刻的唯有‘靜、儉、志、學’四個字。心靜有利於身,行儉有利於德,學習有利於智,志向有利於行,特別強調了志與學對人生的決定作用。”高一(6)班李亞琦認為,身為諸葛亮成才地的學子,不僅要以君子之行規範自己,同時也要將諸葛亮精神發揚光大。

“《誡子書》是1800多年前諸葛亮對其子諸葛瞻的殷切誡諭,也是對1800多年後所有襄樊人民的諄諄教誨。在人們容易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今天,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耕讀之風漸行漸遠,我們中學生尤其要呼喚它的回歸。”襄樊五中高二(11)班的學生劉博雅這樣認為。

襄樊學院理工學院藝術0812班的學生孫迎紅來自山東榮成市,雖然家庭條件很好,但父親仍經常用諸葛亮的《誡子書》來教育她,告訴她“儉以養德”的道理。“在讀了《誡子書》後,我理解父親了,父親真的是用心良苦。”孫迎紅對記者説。

3教育界:《誡子書》的教育意義重大

襄城實驗小學校長張德蘭認為,《誡子書》中的內容正好與該校傳統的孝雅教育結合了起來,除了誦讀、吟唱,學生還應在生活中踐行,從點滴小事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市大慶路小學校長劉玉文説:諸葛亮的《誡子書》是立志養德的名篇。今後,我校每年都將舉行一次齊誦《誡子書》活動,並使之成為大慶路小學的一個傳統。“《誡子書》通過家訓讓子女端端正正做人,成為有知識、有志向的人。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做事時只關注自己的感受,而不考慮和關心他人。他們在讀了《誡子書》後,可學會怎麼樹立遠大理想和在生活中如何鍛鍊、養成良好的品德,如何在簡樸的生活中養成艱苦樸素的習慣。”市二十三中語文教師李慶紅説。

市二十三中副校長王慧敏認為,古代先賢的教子方法充滿了智慧,對於現在從事教育的人來説,也是很好的借鑒。學校將把《誡子書》放入櫥窗,教育一屆又一屆的學生。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