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基礎教育論壇上,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等專家批判了社會及教育界某些人的功利化心態,楊玉良批評現在的學生急功近利,而老師“四處吃請,誇誇其談”。
楊校長批評教育功利化與學生急功近利,其實是一碼事,是一根藤上的瓜。也可以説,有教育功利化的心態,就有急功近利的學生。同理,批老師“四處吃請,誇誇其談”,也就是批教育機制不合理,導致真正的教育人才無法通過本職獲得晉陞和好處。
可是,教育功利化也是一個“陳芝麻”,幾乎無人滿意,被批得體無完膚。“教育行政化”更是老“箭垛子”了,説句不厚道的,上樑不正下樑歪,老師這樣,掌握其前途和職業命運的校長責任最大。批評應該使教育進步,推動教育發展,但今天還在“痛批”教育功利化,“痛批”手下教師幹活不力,不免讓人感到“蒼白”。對此,熊丙奇教授撰文“不要讓批評大學成為校長們的行為藝術”,這一看法應是很中肯的。
不得不提的是,在“教育批評史”上,幾乎陷入了一個怪圈,甚至擺脫不了“宿命”。比如,老師在網上發帖批評校長遭到打擊報復,而批評大學問題、批評學生,卻成了最保險的。這無疑是教育體系中的咄咄怪事。
大學的教育功利化、老師不思學術上的進取無疑不能容忍。但大學校長們,不能只當“批評家”。你們首先是教育家,這是“學校靈魂”的職位,也是學生們的“靈魂的工程師”,是老師們的“人師典範”,如蔡元培、胡適、梅貽琦、蘇步青等當是你們的楷模。
誠如教師應“身正為范”,大學校長更應成為典範,身教重於言教。而説穿了,也只有大學校長成為名副其實的教育家,才能引導出優秀的老師,培養出滿意的學生,起到推動教育的重要作用。不然,即便是真誠坦白,所批評的事情就是自己,也就毫無意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