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川
淮南師範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副教授職稱。安徽大學民俗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講授文藝美學、民俗民間文學、廣告傳播學等課程。
日前,第十八屆世界美學大會在北京大學成功舉辦,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藝術家在大會上對什麼是美、什麼是美學、美學理論、各類美學流派、美學史、美育等美學的基本理論和前沿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討和交流。淮南師範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方川在美學大會上作了題為《大眾化背景下的大學美育》的主題演講,他從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藝術教育等方面突出強調了大學美育的重要性。
方川提到,黨和國家對大學美育十分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準,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明確將“美育”列入黨的教育方針。在新世紀前後,從1999年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及今年7月份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都提出了美育在學校教育和人文素質養成中的重要地位。黨和國家陸續出臺路線、方針、政策,高瞻遠矚,指出了學校教育中美育的欠缺及加快美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同時也指出了美育對學生的素質培養的重要作用,而且要搞好美育工作,藝術教育是重心和核心。方川提出,美育不只是黨和國家的指令,為了國家的未來棟樑能多才多藝、成才成人,“精神成人”,大學要在教育實踐中將美育轉化為自覺行為。
大學教育要科學素質、人文素質並重培養
談及當代大學生教育,方川認為近年來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大眾化進程加劇,傳統教育逐漸被合班課、大課、網路教學等形式所取代,授課教師疲於應付“教書”,無暇顧及“育人”,大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受到極大的影響。解決這種現狀的唯一方法就是全方位實施美育,大力培養學生人文素質。
中國教育自古有“學以致用”的傳統。方川認為,現代大學教育仍然受到了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讀書只為稻粱謀”,“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這種傳統演變到今天,就變成如何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也成為當今很多高校的辦學目標和辦學定位,導致部分高校中很多人文學科如哲學、文學、美學、藝術學、語言學、歷史學等“無用之用”的課程都被砍掉。方川認為,這些課程構成的人文內涵恰恰是支撐大學生個體這座熠熠生輝的冰山中的海面平以下的部分,沒有它們,冰山將崩塌,何來輝煌?
方川提出高等院校應該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教育並重,培養學生全面發展。一些理工科院校偏重於科學素質的培養,致使學生盲目推崇至高無上的“科學主義”,忽視了人文視野和人文關懷的作用。近年來,大學生虐待動物、傷害他人身體的案例屢見不鮮,引發這些與大學生思想、行為明顯不相符合的舉動,其根本原因是缺少了人文情愫和悲天憫人的情懷。談及社會上另外一個深受大眾關注的“大學生自殺”問題,方川認為,之所以大學生自殺案例在中國不斷增多,主要原因在於大學生個人認知存在偏差,學校應試教育導致個性的偏執,不能正確面對多元化價值觀和就業壓力下家庭教育的缺陷四個方面。“美育、藝術教育能夠使一個大學生成為一個健康健全的精神成人,不應當忽視文學和藝術所具有的助人康復的巨大力量”。
方川提到,著名美學家、教育家朱光潛認為“要求人心靜化”、“要求人生美化”,才能做出偉大的事業。只有通過美育,才能有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如果每個大學生都能通過藝術教育獲得健全的人文素養,懂得如何做人,懂得珍愛自己的生命和尊重別人的生命,成為一個智慧健全、精神健康的人,每年就會減少很多大學生、研究生自殺的悲慘事件了。
藝術教育是大學美育的核心
大學美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載體。在高等院校,只有大力開展美育,才能培養大學生成為具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人文素質的“精神成人”。如何開展大學美育,成為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方川提出要在高等院校中開展好美育,就必須以藝術教育為核心,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美育是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的簡稱,它是指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一起通過審美活動,有意識提高受教育者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以培養他們崇高的審美情趣、審美理想的特殊教育活動。方川認為美育包括自然美育、社會美育和藝術美育三個大方面,實施三大美育可以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等多種渠道,在這些渠道中,高校進行的藝術美教育是最關鍵、最核心的。
談及學校的藝術美教育,方川認為藝術美育的實施比自然美育、社會美育更簡便易行。由文學語言、繪畫語言、音樂語言、戲劇語言、電影語言等構成的語言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綜合藝術以及各種實用工藝都能夠在課堂上、校園裏,通過表演、展覽、欣賞、評論、研討等形式比較全面地完成美育過程,從而達到樹立學生健康正確審美觀的目的,培養學生較強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審美創造能力。
相比藝術美育,方川認為自然美作為“自然的人化”之結果,在高校自然美的構建上,除了校園綠化景點存在一些人類加工過的自然美之外,自然美更多地存在於校外、戶外。由於在校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財力去充分感知自然之美,導致學生對自然美的認知程度也是支離破碎、參差不齊的,因而實施起來比較困難。“比如‘天下之偉觀也’的錢塘江潮;波濤洶湧的大海,學生不去親身感受、體驗,紙上談兵只能隔靴搔癢,無法臻于美育的期望值。”方川説。
社會美育對大學生來講更加不易,在方川看來,當今大學生普遍遵循的是一條由校園到校園的生活軌跡,以致高校校園已被稱作為“象牙塔”。學生的生活由於學業、就業等各方面的壓力,使他們大都是固守學堂、飯堂、宿舍,形成“三點一線”的生活模式,除了寒暑假,很少有直面社會的機會。這樣由“實踐活動的美、實踐成果的美和實踐主體的美”構成的社會美,大學生的感知也是不充分的。由於年齡段的現實因素,學生的感知社會美的來源大都是限于家庭的親情、老師同學的友情,“象牙塔”的束縛導致了學生對社會美無法全面感知。
大學美育讓每個學生學會一項“藝能”
藝術教育是大學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學人文教育的重要載體。要將藝術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貫穿于教學活動和其他各種教育活動之中去才能形成學校全員藝術育人、全過程藝術育人的局面。方川就如何實施大學藝術教育,提出了3點建議。
首先,把藝術教育作為通識教育課程開設,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能受到藝術教育的訓練,達到提高學生的人文境界的目的。藝術教育課程不僅要在中文、藝術、體育等專業開設,而是要輻射涵蓋所有專業、所有學生,使每個受教育者接受美的熏陶。學生的人文素養會在各類藝術的陶冶下,潛滋暗長。
其次,要讓每位大學生掌握一項藝術技能。一個人掌握了一項藝術技能,將會終身受用,也有利於自身藝術人格的養成。“袁隆平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最高獎,甚至聯合國的獎勵,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但他承認,自己成就的取得也得益於拉得一手漂亮的小提琴。歷史上的愛因斯坦、錢學森亦是如此。”方川説。要想使學校美育工作落到實處,首先學校要提供學生掌握藝術技能的條件,讓每位大學生至少學會一項“藝能”。
第三,大學要為大學生提供創造、展示藝術才能的天地。通過專業教育或專題培訓,為學生提供多種藝術創造和展示的機會;利用各類藝術比賽、大學藝術節、科技文化節展示大學生藝術才能;通過學校的合唱節、戲劇節、校園歌手大賽、校園服飾大賽,加以展示;也可舉行以宿舍為單位的拉歌、對歌、床頭藝術設計等簡便易行的比賽,將藝術活動引入宿舍。學校不僅要將藝術教育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激發學生對藝術的熱愛,更要為學生的藝術才華和才能提供展示的空間。
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到來,大學生教育問題日益突出,大學美育的地位、作用越來越重要。高校的藝術教育作為校園美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涵和表徵,它體現在教學、管理、服務、環境的各個層次,只有全方位、立體地將藝術教育全員推進,才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高品質的人才。(王心怡
/整理)
|